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五一”期间,有网友在北京地坛公园发现两棵国槐树树干上挂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期限均是从2024年5月1日到2025年4月30日,落款为东城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该网友开玩笑地表示:“余华老师,该续费了。”帖子发布后,吸引众多网友关注。
地坛公园里两棵被认养的国槐成了网红打卡点。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据新京报报道,记者电话联系了余华询问认养一事,他告诉记者,这两棵国槐不是自己认养的。“我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注意到(上了)热搜。”
地坛公园相关工作人员也介绍,这两棵树并非余华本人认养,而是普通游客认养的。据透露,目前已经有热心市民表示认养这两棵国槐树,还是以“余华和铁生”的名义。
■媒体评论
“文学依然活着”
“有一种友谊,叫余华与史铁生”。虽然并非如网友想象,“是余华老师帮史铁生认养的”,但这并不妨碍“认养事件”成为又一次网络爆梗。
这一直接指向作家余华与已故作家史铁生友谊的命名,看似“越界”,却让我们感受到虚拟世界中不仅有梗有创造,也有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与再造。从余华推着史铁生的轮椅踢足球的往事,到《我与地坛》中震颤无数人的生死哲思,再到今天虚拟与现实交叠的“友谊之树”,公众用互联网特有的幽默语法,完成了对“文学依然活着”的温柔确认,也实现了与“伟大的友谊”的情感共鸣。
“文学依然活着”,这看似常识的判断需要我们一次一次重新确定。在看似戏谑的“地坛续费文学树”这样的集体行动中,我们看到依然有人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句子湿润眼眶,为两个作家友谊的完整而做出尝试。
网友们在叫嚷要为“友谊之树”续费时,想到的也许不是真实的余华与史铁生,而是关于自身的友谊往事,是某一个朝夕相处的亲密老友。
一场关于“友谊之树”的浪漫想象
有网友说“本来没什么感觉的,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突然很想哭”。确实,两位了不起的作家,以这样特别的方式同框出现,终究是让人心生温暖。
这样的误会之所以出现,也体现了文学的“文本外意义”,文学出了圈,文坛佳话成了一种公共知识,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元素。
哪怕在一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文学同样在场,也可以无缝接入网络,衍生出新的文学话题。其可以是流传甚广的演讲段子,也可以是流传于网络平台的句子摘录,当然也可以是地坛公园里具象化的“认养国槐”。
这些文学话题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内在的逻辑却是一致的:这是人们对文学的亲近,对一种淳朴友谊的向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乌龙”发生后,也有不少网民在网络上留言,称自己也想去认养树木。这也是事件一个令人欣慰的走向,一场致敬、引发涟漪又带动他人,不断地衍生出正向价值。
这也从侧面衬托出文学的力量:文学无形,但又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影响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润人心的场面。
监制:卢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