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约4分钟
向纭嬉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的成交规模达到370.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761%。
不过,在转让交易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却双双走低,目前银行推出的不良资产包在转让起始定价上,甚至出现了不足一折的“超低价”现象,转让呈现出规模激增与价格“跳水”的特点。
1
个贷不良转让规模激增
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规模增长迅猛。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总成交额达483亿元,同比增长138.8%,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增加761%,成交128单。
从类型上来看,个人消费贷款是主要组成部分,一季度其转让成交规模为268.2亿元,占比达72.4%,且该占比已连续两个季度上升。
同时,多家银行及机构加速出清,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城市商业银行是不良贷款出让方成交规模的前三名,分别达到198.15亿元、53.55亿元、49.73亿元。
另一方面,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价格出现“跳水”。首先是平均折扣率与本金回收率下滑,数据显示,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平均折扣率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同比分别下降0.5个、1.9个百分点。
此外,部分贷款包折扣极低。例如,某股份行2025年第1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未偿本息总额达1.9亿元,转让起始价为147万元;某国有行河北省分行关于2025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未偿本息总额达4496.8万元,转让起始价430万元,均以折扣低于一折的价格出售。
2
银行强化风险管控
在结构性调整压力下,银行业资产质量仍面临一定挑战,零售业务领域的不良贷款风险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39.6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批量转让不良个人贷款,是银行强化内部风险管控的关键举措。当下,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占比高企,不良个贷长期积压,不仅侵蚀银行利润,还挤占大量资本与信贷资源。银行通过批量转让不良个贷,可快速释放被占用的资本空间,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让资金得以重新流向优质资产与业务领域,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潜在风险。
此外,监管部门通过扩大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范围(如将城商行、农商行纳入第二批试点)及发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明确鼓励AMC拓宽收购范围至重组资产与信用减值资产,加速金融机构风险资产处置,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银行业通过批量转让化解零售不良风险,既是应对短期资产质量压力的策略选择,亦是顺应监管导向、推动存量风险出清的长效机制。
3
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尽管银行等机构“骨折价”批量出售不良资产,但由于信用类不良资产因缺乏抵押物支撑,呈现显著低回收特征。银登中心统计显示,逾期超5年的信用贷款债权平均回收率不足5%,较抵押类资产低12个百分点以上。
在不良资产处置的生态链中,当银行完成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后,资产管理公司(AMC)正式接手清收工作。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复杂且棘手的难题,例如债务人信息安全、催收合规等问题,而如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清收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无疑是当前最为突出的核心矛盾。
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催收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恐吓、骚扰等13类不当行为,同时,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对债务人隐私进行保护,延续原合同的权益保护条款,确保债务人的权益在转让后不会受到损害。
“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需持续强化内部风控与贷前审查,从源头降低不良率;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细化规范,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政策有效落地;AMC则要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处置方式,在合法合规框架内提高清收成效。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突破当前困境,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