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市场瞩目的重磅货币政策组合拳“集体”亮相。
5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央行将推出三大类共十项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以及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等。
从覆盖范围看,货币政策开始在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三个方向全面发力。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力度超预期的同时,也是对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具体落实。
降准降息齐落地
既降准又降息,这是继2024年9月27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以来,两个货币政策“大招”再次同时出手。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今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点内涵。”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指出,一是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条件比较宽松,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些宏观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比较低;二是政策实施需要相机抉择,综合评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动态调整;三是货币政策的取向,这是一种对于状态的描述,最近几年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总量也比较宽松。
潘功胜进一步表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对于实施时间,随后央行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从5月8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50%调整为1.40%。
“降息降准是今天宣布的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中的‘重头戏’,也表明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在稳增长方向全面发力。”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下调政策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0.1个百分点,将引导5月LPR报价跟进下调,进而降低各类贷款利率;降准0.5个百分点,向银行体系注入约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这将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并支持政府债券发行。
“在当前时点宣布降息降准,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扩投资促消费,提振市场信心,是当前对冲外部波动最有力的手段之一。”王青补充道。
与此同时,为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潘功胜表示,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为0%。
“这两类机构直接面向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将有效增强这两类机构面向特定领域的信贷供给能力。”潘功胜如是说。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总量方面,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既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又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推动金融机构保持息差基本稳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引导这两类机构直接面向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领域加大金融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价格传导上,目前5年期以上LPR为3.6%,随着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降0.1个百分点后,本月5年期以上LPR有望同步下调10个基点(0.1个百分点),即从3.6%降至3.5%。
“这将带动存量和新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降,进一步降低居民住房消费支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董希淼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1%。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若按此次LPR的变化,后续房贷利率就可以做到3.01%。据此计算,对于100万元贷款本金,30年期,等额本息的商业银行贷款来看,政策前总还款额(本金+利息)为154万元,月供额为4276元;政策后总还款额(本金+利息)为152万元、月供额为4221元。
“如此对比,总还款额减少了2万元,月供额减少55元。若是叠加最近几年持续的LPR降息,应该说LPR的降息政策为月供族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减负效应。” 严跃进表示。
全面结构性降息
另需注意的是,潘功胜还宣布全面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
“从传统意义上讲,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工具,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发挥有效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推动解决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潘功胜如是说。
所谓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称为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给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些工具一般内嵌激励机制的安排,引导商业银行自主向市场主体发放贷款。
此次央行首次全方面下调各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既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也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这次我们创设并加力实施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的优惠,更好地发挥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潘功胜强调。
具体而言,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
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下调,预计每年可节约银行资金成本大概150亿元-200亿元,推动银行加力支持经济结构转型。
董希淼表示,在结构方面,引导金融加大对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养老等领域的“精准滴灌”,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回升向好。“总体而言,这些政策措施全面、明确而精准,具有较强的力度,传递出有力的政策信号,有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提振国内需求、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青则认为,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央行推出的系列措施可归结为“量增、价降”,旨在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居民消费、小微企业、房地产市场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我们判断,央行此次在结构性货币政策领域推出的政策措施较多,一方面体现了政策的精准性,同时也表明货币政策会坚守‘适度宽松’基调,不搞大水漫灌。”王青表示。
展望未来,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中美经贸谈判也将经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在国内物价水平偏低的背景下,王青预计下半年央行还会继续实施降息降准,而且后续央行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国债净卖入,替代降准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