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网
撰文/李瑟
2020年,凭借着177亿元销售额超越英国哈罗德百货从而问鼎「全球店王」的北京SKP,是中国高端商场的标杆,更是中产的“快乐天堂”。从2021年到2023年,北京SKP的销售额分别为247亿元、239亿元、265亿元,争相涌入的中产用真金白银稳定住了北京SKP店王的位置。
2024年,奢侈品在中国市场遇冷,北京SKP也受到了影响。根据相关媒体报道,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出现下滑,从265亿元回落至220亿元,将全球店王的位置「让」给南京德基广场,后者同样是以高奢商场的形象著称,2024年销售245亿元。
不过,行业和消费者都没有想到,失去店王的北京SKP会被放在「货架上」。
3月底,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北京华联和博裕资本正进行深入谈判,将北京华联SKP负责运营和开发部门出售给博裕资本。此外,双方还在讨论出售SKP旗下实体商场资产的可能性。
一个月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纸公示让「出售」一事变得明朗起来——北京SKP确认出售,博裕五期美元基金(以下简称“博裕基金”)拟通过关联方,取得北京SKP 42%-45%的股权。
01
4月30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称,博裕基金通过其关联方拟收购北京SKP部分股权。交易后,博裕基金关联方通过财务投资间接取得北京SKP 42%-45%的股权。
不过目前尚未公布交易金额,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知情人士披露,SKP整体业务的估值可能在40亿至50亿美元之间,按照5月6日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289亿元至361亿元。
公示显示,交易前,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直接和间接)与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北京SKP 60%和40%的股权,北京SKP由Radiance公司和华联集团共同控制。
交易后,Radiance公司继续间接持有北京SKP 42%-45%的股权,且仍保留对北京SKP的控制权,北京SKP仍保持本次交易前的运营管理结构,博裕基金关联方间接持有北京SKP 42%-45%的股权,与Radiance公司共同控制北京SKP。
这也意味着,博裕基金股权大部分从北京华联集团所得。
据悉,博裕基金于2021年3月30日在新加坡成立,主要从事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博裕基金的最终控制人为Boyu Group,LLC(Boyu Group,LLC及其所控制的投资实体统称为“博裕投资”)。博裕投资是一家拥有综合协同平台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其官网信息,博裕投资是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投资、不动产与新基建投资,以及风险投资领域的专业机构。
这也是博裕投资首次参与高奢商业项目投资,但是在电商领域如阿里巴巴、小红书等,时常能看见博裕投资的身影;此外,博裕投资还于2011年投资日上免税行,2017和2022年先后投资万物云(万科物业)和金科服务,两者均为物业管理公司。
而Radiance公司于2011年9月14日成立于新加坡,主要从事投资控股业务。
02
凭借着高端定位和「买手制」经营模式,北京SKP长期位于中国商场的「金字塔塔尖」。
“SKP”是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英文缩写。
2007年,北京SKP正式开业,不过当时并不叫SKP,而是新光天地。由北京华联集团与台湾新光三越(台湾新光集团和日本三越百货MITSUKOSHI合资)打造,双方分别持股50%。
这也是北京商业项目集中涌现的两年,2007年除了新光天地外,金融街购物中心也在这一年开业;也是在这一年,太古地产花费48亿元从北京国峰置业手里买下了“新三里屯”;而西单大悦城、蓝色港湾、银泰中心、北京apm、三里屯village则于2008年陆续开业。和其他商场瞄准购物中心、开放式商业街区不同的是,新光天地做的是高端百货,并且自从开业以来,连续四年保持年销售额30%的增长。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台湾新光三越运营能力,因为新光三越在台湾的名气,让新光天地开业之初就掌握了高端品牌话语权。据悉,新光天地一开业就引入了超900个品牌,包括Prada、Gucci、Chanel、Fendi等。
2011年,新光天地经历了一轮股权调整,新光三越出资额降至4000万元,华联集团保持1亿元出资,成为控股方;2012年新光三越彻底退出,华联全面主导运营,之后正式更名为“北京SKP”,新光三越的身影彻底消失。
也是在2011年,开业四年的新光天地取得65亿销售额,超越杭州大厦成为中国大陆百货业单店龙头,北京SKP此后稳居全国销冠。
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居高不下的热情,助推北京SKP销售额持续上升,也拉开了北京SKP的扩张之路。
根据公开数据,2012年至2018年,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奢侈品市场的贡献率超50%,2018年消费额达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北京SKP的销售额在2018年已经到了135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70亿元。
同样在2018年,SKP成功走出北京,西安SKP正式开业;
2019年,北京SKP-S正式开业,这是一个年轻、潮流版的SKP,补足了SKP在年轻业态上的「欠缺」;
2022年,华联入局社区商业,北京DT51正式开业;成都SKP也在这一年开业;
2024年,武汉SKP正式开业;
这是SKP迄今为止开业的四个商业项目,至于杭州SKP项目,开业时间则从2025年延期至2027年。
根据媒体报道,2023年,北京SKP、西安SKP和成都SKP的销售额分别为265亿元、80亿元和55亿元,三个项目合计销售额为400亿元。
此外,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显示,2024年,北京SKP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的四座城市的百货零售市场中,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0%至15%、15%至20%、10%至15%和0%至5%。
不过,随着销售额一路走高的,还有北京SKP的负债。
天眼查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北京华联的营业总收入从266.64亿元大幅下滑至162.05亿元,而负债总额却从288.25亿元增长到465.03亿元。而净利润在3至6亿元之间徘徊,但相较于庞大的负债规模,这些利润显得微不足道。
同时,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华联股份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25年一季度,华联股份营收下滑9.74%至3.33亿,净利润下降75%至306.35万元,而负债总额为55.35亿元。
写在最后
2025年1月21日,贝恩公司在《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中指出,2024年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下降18%至20%,业绩回落至2020年水平。
高奢商场成为「第一批受害者」,恒隆、太古地产业绩纷纷下滑,强势如北京SKP销售额也在回落,这无疑是加大了北京华联的现金流压力。尽管北京SKP在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增长18%,但依旧面临“高基数、低增长”困境。
如今,出售SKP是否能有效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博裕资本进入,会帮助北京SKP做出怎样的改变?其能否重回“全球店王”的巅峰,《联商网》将持续关注。
上一篇:“80后”管聪,任代市长
下一篇:又有两家公募,官宣自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