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司薄煤层支架生产面临困境,新型立柱特殊结构使传统加工方法失效。王红来主动承担攻关任务,车间成了他的战场,堆满图纸与废弃零件。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查阅了多项技术资料,进行了数不胜数的试验。
同事劝他:“红来,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难题哪能这么容易攻克。”王红来却目光笃定:“不拼一拼,怎么知道不行,我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终于,不知经过多少个通宵达旦的努力,他成功发明“缸筒内壁钻通液孔专用机台”,将加工效率提高了5倍,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成果不仅助力企业发展,更为煤炭机械制造领域提供了创新思路。
多年来,王红来牵头完成20余项核心技术攻关,参与10余项集团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设计研发出30余套、70余件工装胎具,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在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用智慧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劳模效应”。他的创新成果是我国产业工人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有力见证,彰显了产业工人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提“智”向新。
传承匠心精神,壮大产业力量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首席技师”“劳动模范”“三秦工匠”,王红来深知传承技艺、培养人才对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中,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关键支撑。
徒弟赵云祥回忆:“师傅传授技术时,耐心又细致。教我车床进刀量时,他亲手示范,手稳得像精密仪器,眼睛紧盯加工部位,边操作边讲解,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师傅说,这进刀量差一点,产品质量就会天差地别,容不得半点马虎。”王红来以“甘为人梯育桃李”的胸怀,将“传帮带”“师带徒”作为己任,通过“传帮带”和签订《师徒合同》,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与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多名徒弟成为技术骨干,其中多人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多年来,他培养了大量熟练操作工和高技能人才,充实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产业工人传承匠心、培育新生力量的使命担当,为国家制造业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红来的奋斗历程,不仅是陕煤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三特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产业工人的缩影。他用坚持、创新与奉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为实现制造强国梦奋勇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上一篇:提高警惕心,资质要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