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1点多,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二小都有一个班可以自己做饭吃。这天轮到一年级某班的小朋友,孩子们排队轮流切菜。
踩着高跷的孩子从身边跑过,操场上到处是骑着独轮车的孩子,这不是游乐场,而是一所小学。
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二小”)不算大,空间几乎利用到极致。篮球场上围了26个篮球架,高矮不同,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都能玩;篮球场中间的空地上铺着带网格的塑料垫子,充作羽毛球场;篮球场外的水泥地上,刷了几块颜色鲜艳的格子,给学生玩“跳房子”。
一栋小教学楼的侧面装了两根爬竿,大教学楼的二楼吊下来两张软梯,还有两个滑梯。在校园的角落里,有自制的平衡木、轮胎攀爬架、攀岩墙……厨房外有片空地,搭了个舞台,供学生“K歌”。
只有上课期间,校园里会陷入短暂的安静。下课铃响起,电子女声催促道:“下课了,同学们请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向远处望望,放松一下眼睛。”
全校两千多名学生,只有十多人戴眼镜,全校的超重学生也只有十多名。新州二小连续9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最近两年位居第一。
校长杨昌盛在这里工作了13年,他说:“我只是想让学生们喜欢上学。”
一个爱玩的校长
一个足球重重地砸在杨昌盛的胳膊上,他没有中断和旁人的谈话,他习惯了。
4月中旬,有个三四百人的教育参访团要到新州二小参观,校长杨昌盛(左二)在开会讨论接待任务。
站在校园里,不时有孩子来找他:跑操时掉了5块钱该怎么办;两个打架的同学,您给评评理;什么时候去研学……
小学校园里常见的“禁止追逐打闹”“请保持安静”的标牌,这里一块都没有。杨昌盛笑了笑:“(禁止追逐打闹)这根本不符合小孩的天性。”
这名当了20多年校长的老教师总把“小孩的天性”挂在嘴边。
作为曾经的“差生”,杨昌盛能理解孩子们疯玩的愿望。他记得,儿时村子里有十来个孩子一起上学,最后反而是成绩差、最调皮的3个孩子坚持下来、考出去了,他是其中之一。
杨昌盛坚信,调皮也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就格外淘气:馋邻居种的黄瓜,又怕偷吃会被大人责骂,他就把挂在藤上的黄瓜切下中间的一截,又拿小棍把两头接上,自以为伪装成原样。
成为校长后,杨昌盛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喜欢什么。
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二小有48个社团,每周上一次社团课。在泥哨社团里,一个女生在学着用黄泥捏造型。
看到学生拿粉笔在地上画格子、跳房子,杨昌盛让美术老师用油漆在操场地面上刷上彩色格子。
看到学生们爱唱歌,他找人在一块空地上搭建“阳光大舞台”,中午,学生可以来点歌。舞台旁还放了两摞凳子,供观众取用。
有段时间,用烟盒折的“烟卡”风靡,杨昌盛让学生改用废旧作业纸折卡,以年级为单位举办比赛。没过多久,这种卡就销声匿迹了。
“学生就是这样,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就越好奇。你越让他做什么,他就越不做。”杨昌盛狡黠地笑了。
“阳光大舞台”旁边的电脑开始播放歌曲,杨昌盛看着大屏幕上的歌词若有所思:“现在小孩子不喜欢唱儿歌,都喜欢唱大人的歌。”
操场上有几拨学生在踢球,两三个学生在踢空矿泉水瓶玩,杨昌盛路过操场,说:“看来球不够了,还得再买几个。”
一所变得好玩的学校
每逢一年级入学,常有孩子在校门口哭着不肯进学校。
一到这时候,杨昌盛总在校门口“蹲守”,找哭哭啼啼的孩子们问原因。他记得,最多的一次,有21个孩子待在校门口不肯进来,“大部分都说学校不好玩”。
他说,那就想办法把学校变得好玩。新州二小的游乐设施越来越多:二楼护栏锯开口子,两侧各装了一个滑梯;二楼吊下两张攀爬网,学生们荡秋千、爬网子;一楼的一整面墙做成了攀岩墙,下面铺上保护垫。
学校经费有限,为了省钱,教师、家长自己动手:学生家长从乡下拉来木头,刷上彩色颜料,在校园的一个角落做了平衡木;木头和轮胎组合起来,又做了一个轮胎攀爬架;老师画图设计出吊环、三人制足球框的尺寸,如今还欠着工厂的吊环加工费。
说到这里,杨昌盛话锋一转:“前年开始,就没有学生不愿意进来了。”
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二小的围墙上安装了扶手,供孩子们自学独轮车。
学生没那么喜欢、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杨昌盛就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不喜欢学英语、背单词,就做个“英语周”,让孩子们比赛,“你追我赶的,就有兴趣了”;不喜欢跑步,那就做个“滑梯接力赛”;不喜欢干家务,就办生活技能大赛、烹饪大赛等劳动比赛……
杨昌盛记得,有个孩子偏胖,家长带他在学校操场上跑步减肥,一圈还没跑完,孩子就不耐烦了。
学校里装了滑梯后,杨昌盛看到,这个孩子滑下来,又从楼梯爬到二楼,滑下来、爬上去。杨昌盛离开前,看到他玩了15趟还意犹未尽。
放学后及周末,学生可以带家长一起进来。记者看到,直到晚上8点多,还有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老师不得不一再催促。
把学生逼出教室
2012年,杨昌盛刚来新州二小担任校长时,这里和普通小学一样,学生们下了课都要待在教室里,上完厕所就得赶快回来。
在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二小,教学楼上挂了两张攀爬网。课间,孩子们在这里荡秋千、发呆。
为了把学生逼出教室,杨昌盛想了个“损招”:每个教室都装有扩音器,一下课就大声放音乐,逼得老师们讲不了课、学生做不了题,不得不走出教室。
师范毕业后,他曾到村小当教师,村小不做广播体操,他带着全校学生一起做操;后来调到一所中学当英语教师,他带着全校学生跑步。当时的同事评价他:“这个人有点冲(当地方言,意思是特立独行)!”
到新州二小,新任校长杨昌盛烧的第一把“火”是让教师、学生动起来:每天早上七点半跑早操。这个决定引来不少反对,老师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上好课,为什么要这么早来学校跑步?
他规定,老师们如果参与锻炼,生病了可以正常请病假,几乎不扣分;但如果不参与锻炼,以后生病请假,一律按照事假来算,扣分多。
连老教师,他也不放过,临近退休的老教师通常上道德与法治、科学之类的“副科”,杨昌盛鼓励他们去上体育课。他解释:“你们多锻炼,对身体好。”
杨昌盛自己也不再上英语课,改上体育课,一路成为全县、全州的示范课。新州二小的年轻教师甚至以为他是学体育出身。
这所小学举办了全镇的篮球赛、足球赛,又组织学校男足、女足,去参加全州的足球赛。
即便在热爱歌舞、有“姑妈篮球赛”“乡村足球赛”等运动传统的黄平县,杨昌盛的做法在当时还是有些不被理解。
201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举办全州足球赛,杨昌盛要带队参赛,可连每支球队的16名队员都凑不齐。有的家长把杨昌盛投诉到教育局:“为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出去比赛?”
当时校女足队长蒋莹莹记得,自己加入足球队后,每天早晚训练,成绩从全班十多名跌到四十多名;男足队员时泓迅原来稳居班级前三名,一路跌到中游……新州二小有支队伍一直打到决赛、得了全州第三名,足足花了两个星期才比完赛。
男足队员龙田的家长当时是另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和杨昌盛相熟。召开队员家长会时,杨昌盛特意把他请来当“托儿”,争取其他家长的支持。
杨昌盛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
几名队员告诉记者,他们成绩下降后,开始学着安排运动和学习时间。后来在初中、高中的尖子班里,小学足球队的队员们又相遇了。
2022年,新州二小入选蔡崇信公益基金会“以体树人”教育联盟校。“联盟校”的校长和教师们到重庆、辽宁、云南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这些学校都有鲜明的体育特色。该基金会的项目经理赵日记得,每到一所学校参观完毕,不出一个月,杨昌盛就会给他发来新州二小改造后的照片:校园里多了滑梯、攀岩墙、三人制足球框……
杨昌盛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参与运动的范围扩大。全校运动会上,跳大绳、接力赛,每个孩子都要上场;学校不仅有学生运动会,也有了家长、老师运动会。
全校的班主任接受培训,成为体育老师的“后备军”。学校除了春季篮球赛、秋季足球赛、冬季运动会,他正在考虑在夏季加入气排球比赛——普通排球太硬了,会打得孩子们手腕疼,改成气排球。
2024年全县足球赛的12个冠军(一到六年级都有男女队),新州二小得了9个。前段时间举办的全县篮球赛,12个冠军中,新州二小得了5个,一所规模小得多的乡镇小学得了两个冠军。
得冠少了,杨昌盛反而高兴。“要是一直都是我们二小包揽,就没人跟我们玩了。”
黄平县教育局副局长龙晓明觉得,这也说明,最近几年,全县的体育氛围都带动起来了。
体育给孩子的影响不只在运动场上。球队的经历给了孩子“健康的身心、强大的抗挫能力”,有替补队员上不了场,也很坦然:“我帮他们拿衣服也行啊。”
很多老师都发现,喜欢体育运动的孩子,很少出现心理问题。杨昌盛说:“一个优秀的体育老师相当于10个心理咨询师。”
在记者几天的采访中,杨昌盛很少主动谈到学校学习成绩。杨昌盛认为:“小学不需要追求成绩,考到80分就可以了。”相比于小学阶段的成绩,他认为孩子们的“后劲”更重要。
但恰恰因为教学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平均分比全县排名第二的学校高十几分,杨昌盛不必再背负“不务正业”的批评,新州二小成了全县乃至全州学习的榜样。
“新州二小玩出了成绩,玩出了身心健康。”教育局副局长龙晓明和校长们开会时常常鼓励各校要多开展体育运动,他说,“幸好杨校长树立了一个标杆,否则我们在会上不论怎么要求都是非常苍白的”。
学会生活
因为体育项目、游戏项目多,新州二小很难用“整洁”来形容。
足球场上堆着几百个轮胎,这是老师、家长和汽修店捐的。一开始只放了几个,不够学生玩,一直增加到现在的四五百个。
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二小的足球场上放了数百个轮胎,供孩子们自由玩耍。课间,两个女生把轮胎当作沙发,坐着聊天。
下课铃响了,校园里有滚轮胎的,骑独轮车的,打羽毛球的,投篮的,踢足球的。
上课铃一响,骑独轮车的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把车锁在文化长廊下,操场上还倒着几辆车,有的车座或车镫掉下来,老师正学着修车。轮胎散落在球场边,篮球场上有遗漏的篮球。
课间操看起来也是乱糟糟的。
这所小学的课间操原本是广播体操和民族舞,杨昌盛全改了。他上学时,每天都在做广播体操,“太枯燥无味了”。
他让学生选出喜欢的音乐,找人剪辑好,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一响起,学生们从教室里涌出。
每个年级分了操场上的一块空地,练完拳后,兔子舞的欢快音乐响起,队形分布变了:有的年级拍篮球;有的年级跳板凳舞;有的年级跑操,跑操的队伍中间还混着几个骑独轮车的孩子。
篮球场的4个角落里都放着竹竿,经过日晒雨淋已经褪色,竹竿撞击的清脆节奏响起——五年级的学生开始跳竹竿舞了。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贵州省黄平县新州二小的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特色活动,五年级跳竹竿舞。
大喇叭里响起哨子声,队形分布又变了,全部学生集合到篮球场,背诵完三字经,齐声宣誓“我运动,我快乐”后,又消失在操场上。
杨昌盛不止一次被批评过学校不够整洁,他听了只是笑笑。“不太听话”的杨昌盛总是愿意听学生的话。
杨昌盛很少待在校长办公室里,他喜欢在校园四处转转,喜欢和学生聊天。
和习惯于跟孩子说“不行”的大人相比,杨昌盛很少批评学生。即便在校长、老师面前,学生们看起来也很放松。
记者正在篮球场上采访一位老师,这时下课铃响了,一个瘦瘦的男孩走过来,礼貌地问:“老师,可以让一下吗?我们要打羽毛球了。”
杨昌盛自称很少读高深的教育理论:“看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他对于“让学生喜欢学校”这个目标有了更具体的描述:“希望未来让学校集学习、休闲、生活于一体。”
他发现,有的孩子分不清水稻和野草,“问学生鸡蛋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说是从冰箱来的”。
在学校里,杨昌盛想方设法地打破家长给孩子套的“保护罩”。
新州二小的烹饪大赛始于2013年,孩子们系着围裙、戴着高高的厨师帽,自己做水果拼盘。
生活技能大赛也始于这一年。2017届毕业生龙然然还记得自己读二年级时的参赛情景,她紧张地躺在课桌拼成的“床”上等待信号,同学一交接棒,她就手忙脚乱地“起床”、穿衣服、扣扣子。旁边还有一组在比赛系鞋带。
前几年,学校里新建了“阳光厨房”,学生自己炒菜自己吃。“我跟家长说,你把孩子交到我这里,6年毕业起码让他们会炒12个菜。”杨昌盛哈哈一笑,皱纹更深了。
11点刚过,新州二小的“阳光厨房”就热闹起来,这里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来做饭,每学期能轮到两次。
记者到的这天,轮到一年级某班,孩子们戴着彩色厨师帽、穿着围裙,在菜板前排着队准备切豆干、小葱。
10多公里外,新州二小还有个“开心农场”,老师们把20亩的土地分给每个班级。去年,学生们种的花生、萝卜收获了,有的煮熟了在班里吃;有的拿到县城广场上义卖,卖的钱充当班费。今年开心农场里种的是油菜,4月上旬,地里开满了金黄的油菜花,吸引来闹哄哄的蜜蜂。
农场里还种着杨梅树、李子树、枇杷树。教师廖士萱记得,去年枇杷熟了,全班去摘枇杷,一起过“枇杷节”。
这种“生活氛围”,来自杨昌盛作为教育者的危机感。
有次学校放假前,杨昌盛看到有位老师买了一些干脆面,他很纳闷儿:“你爱吃这个吗?”老师坦言:“我不知道怎么做饭,就吃这个。”也有的老教师一到饭点儿就急着赶回家,给上班的孩子做饭。
“我听了这话,真的着急。”杨昌盛说,“我们教了这么多学生,然后发现归根到底还是父母,我们要教父母该怎么做。”
杨昌盛干了20多年教育,他说,假如可以重来,希望做更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学会放手。他正在考虑开办“家长学校”,不光要教好学生,还要教好家长。
杨昌盛很少谈及“升学”“成绩”,他更常用的词是“喜欢”“感兴趣”“高兴”。“我跟家长讲,孩子交到我们这里,未来不一定‘成才’,但一定‘成人’,成为社会的好公民。”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