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冰
一直以来,收单外包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外包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及备案情况受到从业机构的普遍关注。《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5月6日,已有超3.3万家外包机构完成备案,涉及聚合支付机构超700家。
所谓外包机构,是指经市场监管机构或国家有关机关批准成立的,接受收单机构委托、承办收单非核心业务并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等合法设立的机构。其业务类型包括聚合支付技术服务、特约商户推荐、受理标识张贴、特约商户维护等。
业内人士认为,外包机构的备案管理对于规范收单市场、健全行业秩序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机构在指定期限内积极完成备案能够更好地合规发展业务。
近年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对于收单领域的规范也在持续加码。比如,近日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管理 防范转包、分包业务风险”的提示,要求收单机构持续加强外包机构及其业务管理。
“外包机构应遵循展业必备的原则,积极通过支付清算协会备案。”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外包机构的规范经营变得愈加重要,外包机构若违反监管制度和自律规范,会扰乱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秩序,增加收单机构商户管理复杂度,加剧支付风险管理压力,严重影响收单服务安全,加强对外包机构监管力度,有利于维护收单市场良好秩序。
对于未来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行业监管趋势,易观千帆支付行业咨询专家胡精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预计常态化监管深化,支付清算协会已启动外包市场检查,未来或重点打击虚假商户等行为。二是分级分类管理,如对严重违规外包机构(如涉赌、洗钱)直接纳入黑名单。三是责任链条压实。
胡精华认为,备案制是支付产业“穿透式监管”的重要环节,通过资质认证与名单公示,推动收单服务外包行业从“野蛮扩张”转向“精耕细作”,长期利好市场健康度与用户信任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