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已满五年。北京青年报记者昨(6)日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五年来,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从每日2.77万吨下降为2.17万吨,减量率超过20%;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余吨增长到7450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目前,全市已有近1.6万个小区正在探索“回收进社区”,通过“一袋式”上门回收、设置智能回收箱、社区再生资源集中投放日等方式,构建“直达居民”的回收模式,促进可回收物“应分尽分”。
全市已投放640台智能回收箱
昨日,北青报记者来到通州区杨庄街道广通小区,在垃圾分类驿站,一台黄色的智能回收箱格外醒目。小区居民拎着塑料瓶、纸箱、空药盒等可回收物,打开手机微信扫码开箱。“箱门正在开启,请稍候,纸箱请压扁,衣物请打包,正在关门,请注意夹手……”投递完成后,智能回收箱根据投递重量,自动计算收益。很快,这笔钱就存入居民的手机账户里。
自3月投用以来,这个回收箱备受居民欢迎。“智能回收箱仅用‘扫码—开门—投递—收益进账’四步,就能完成回收任务,降低了用户参与垃圾分类的门槛,方便所有群体使用。”爱回收前端负责人石冬雪介绍,该设备可以回收纸类、塑料、金属、织物等四大类可回收物,居民废弃不用的旧衣服、旧鞋子,以及外卖餐盒、塑料泡沫等,都能回收。“智能回收箱按‘0.6元/公斤 + 小红包’的形式给居民进行结算,收益可以直接转存到微信钱包里。”
据介绍,在投递阶段,智能回收箱基于AI技术建立并持续优化风控模型,规范引导居民合规投递,不断提高居民投递准确率及货品质量。此外,智能回收箱体系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了满溢预测机制,系统根据每台设备的历史投递记录,预测满溢时间,提前规划清运任务,增加用户的可投递时间。
像这样的智能回收箱,广通小区共有4台,平均每台每天能收纳70多公斤可回收物。目前,全市共投放640台,已覆盖东城、朝阳、大兴和通州,日均回收量超过50吨。
有偿回收模式推动垃圾减量
收来的可回收物都进入了爱回收通州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昨日,北青报记者走进分拣中心,在入料区,分拣员将包裹逐一扫码,验证包裹编码、重量、样本小区等信息。拆包后,通过“半人工+半自动化”的方式,将可回收物放上传送带,流转至不同的分拣线上。
爱回收垃圾分类业务负责人倪春介绍,从小区里把回收包裹拉出来以后,在分拣中心里至少可以分拣到80个品类。“比如,纸类可以分拣成一级纸、二级纸、铜版纸、花纸、碎纸等。分拣得越细,附加值越高。而废弃泡沫则有一套独有的‘重生之路’,经过粉碎机粉碎后,进行冷压缩,实现废弃泡沫的变废为宝。”
据悉,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可回收物从用户投放起,到中转站,再由干线运输到分拣厂,全流程都是由中央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回收物包裹都有唯一识别码,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可追溯。经过分拣后的可回收物被压缩打包,放置在成品存储区,最终运送至具备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实现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
可回收物有偿回收模式提升了社区居民和传统回收渠道在回收端主动进行分类的积极性,将30%以上的可回收物与其余的生活垃圾进行区分,从源头实现了垃圾减量。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2%
北青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北京实施垃圾分类五年来,全市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余吨增长到7450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市城市管理委固废处处长李彦富介绍,全市近1.6万个小区正在积极探索回收进社区,通过“一袋式”上门回收、设置智能回收箱、社区再生资源集中投放日等方式,直达居民,促进可回收物“应分尽分”。
“我们要打造便民直达的回收方式。”李彦富说,回收企业按照统一价格回收纸箱、泡沫塑料、旧衣物等各类高低值可回收物,通过末端分拣中心进行精细分类再利用。经统计,泡沫塑料、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占60%以上,有效促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下一步,我们将扩大便民惠民的可回收物交投模式覆盖范围,提升大件垃圾上门收运服务水平,同时定期组织再生资源集中投放日活动,引导居民主动分类。”
此外,《条例》实施五年来,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从2394吨增长到4828吨,增长率达到102%。自2024年以来,北京市下大力气改善分类投放环境,并采取“厨余不破袋、大件上门收、回收进社区”等便民措施,提升分类便利度,让“关键小事”成为“便民好事”。
根据市统计局2025年4月调查数据,98.3%的被访者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较2020年1月提升25.3%;94.1%的被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较2020年1月提升36.7%。(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