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会计版“征信系统”:
监管新招捏住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七寸”
◎记者 郭成林
日前,财政部会计司正式印发《会计奖惩信息归集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这一文件的出台,在会计行业引发广泛关注。
《办法》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要求在全国会计人员统一服务管理平台准确记录会计从业者奖惩信息。
一位审计机构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办法》标志着一个覆盖会计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的奖惩信息系统化归集、管理与应用机制正式建立,堪称会计领域的“征信系统”。
“《办法》不仅将对大量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更与当前资本市场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的监管导向紧密相连,可谓精准捏住‘七寸’。未来监管将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体系化的新阶段。”上述负责人说。
构建会计领域“诚信档案”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的通用“语言”,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石。
但近年来,一批震惊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案层出不穷,凸显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长期存在、部分单位和个人会计诚信意识淡薄、违法违规“成本低廉”。
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会计领域的诚信体系,强化对会计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出台是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会计法有关要求落实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看,《办法》总计14条,包括制定目的、适用范围,会计奖惩信息的归集范围、时间与载体,异议提出与错误更正等有关要求。其中,财政部门应当自作出奖惩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在全国统一平台对相关事项进行记录。
“未来,会计奖惩信息或将作为相关部门、单位在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政府采购、评优评先、选人用人、资质评定、信用评价、财政资金安排等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依据。”上述审计机构负责人分析,“对于存在严重会计失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可能在上述多个方面受到限制,即所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重塑会计行业健康生态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办法》的出台,将对会计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对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它是职业生涯的“紧箍咒”与“荣誉章”。
《办法》将直接约束会计人员的日常执业行为。个人的会计奖惩记录将成为伴随其职业生涯的“诚信标签”,任何不规范甚至违法的会计操作都可能留下永久记录,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岗位晋升乃至执业资格。这将倒逼会计人员加强专业学习,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风险意识,从“不敢违规”向“不能违规”“不想违规”转变。
而诚信价值也将更为凸显。良好的会计诚信记录将成为个人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求职、晋升等方面或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其次,对企业而言,它将进一步倒逼规范管理。
企业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其会计奖惩记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融资能力、市场准入等。《办法》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建设,规范会计核算,聘用和培养高素质、高诚信度的会计人才,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企业的失信成本也将剧增。一旦企业因会计问题受到惩戒并被记录在案,其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诸多掣肘,违法违规的成本有望显著提高。
最后,对审计机构而言,它将推动行业优胜劣汰、加速洗牌。
任何审计失败、协助造假等行为都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和长期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而注重质量和信誉的审计机构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石
《办法》的发布,是中国会计监管体系建设迈出的坚实一步。它顺应了数字时代信息管理的需求,回应了市场对会计诚信的呼唤,也体现了监管部门治理会计乱象、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
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办法》通过建立会计“征信”体系,能够更早、更全面地识别和预警潜在的会计风险主体,为监管部门精准打击财务造假提供信息支撑。这与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合力,将共同净化市场生态。
但也应看到,《办法》从试行到全面有效落地,或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的畅通无阻、如何平衡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如何确保未来奖惩信息应用的公平公正等,这些都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对于所有会计从业人员和相关单位,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敬畏规则,恪守诚信,方能在新监管环境下行稳致远。而一个更加健康的会计生态,是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繁荣的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