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以及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李相波,最高人民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公安部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副局长许成磊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姬忠彪主持。
记者:请问《解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加大对黑土地的保护力度,作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规定?
答:黑土地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对破坏黑土地、污染黑土地行为按照土地管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充分体现了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的立法精神。《解释》全面落实黑土地保护法的上述立法精神。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降低了入罪和升档量刑标准。《解释》第一条在以往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五亩”“十亩”入刑标准基础上,第三条在以往污染环境罪“十亩”“二十亩”和“五十亩”升档量刑标准基础上,均按一般标准的60%设定了针对黑土地的入罪及升档量刑标准,体现了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从严惩处的鲜明司法态度。
二是引入涉案黑土体积(立方米)作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入罪标准。实践中,犯罪分子在黑土地上盗挖黑土,有的盗采量很大,对黑土地破坏很严重,但仅从面积上看达不到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入罪门槛,不利于打击此类破坏黑土地犯罪。《解释》借鉴黑土地保护法以黑土体积(立方米)作为行政处罚数量标准的做法,规定了“五百立方米”和“一千立方米”的涉案黑土体积入罪标准,进一步织密了黑土地保护的刑事法网。
三是对掩饰、隐瞒等行为如何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个别地区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已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利益链条,上游犯罪分子实施盗采等犯罪行为,下游犯罪分子实施后续的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犯罪行为。《解释》在严厉打击上游犯罪行为的同时,对下游行为规定要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进行打击,如果上下游犯罪分子事前通谋的,要以共同犯罪论处,进一步实现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四是规定了从重处罚的情形。对于具有在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等行政处理决定后继续实施破坏黑土地行为等三种情形,规定应当从重处罚。
需要强调的是,《解释》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行为采取了上述依法从严的举措,只是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解释》也规定了依法从宽的内容。比如《解释》规定对于受雇佣为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提供劳务的人员,除曾因破坏土地资源受过刑事处罚的以外,一般不以犯罪论处。此外,《解释》还专门规定了综合评估社会危害性的内容,以确保能够准确认定是否构成犯罪,妥当裁量刑罚,切实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记者:黑土地保护法自2022年实施以来,检察机关办理相关案件的情况如何?《解释》发布后,检察机关将如何开展后续工作?
答:近年来,检察机关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黑土地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努力为黑土地等农用地保护工作保驾护航。2022年以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非法占用农用地罪319件360人,起诉2459件2925人。其中一些案件就是非法占用黑土地的案件。此外,还有一些涉及黑土地的案件是以非法采矿罪、盗窃罪等处理的。
在办理涉黑土地等农用地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的主要做法,一是切实履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法定职能。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高质效办好涉黑土地等农用地相关犯罪案件。二是积极探索通过综合履职等方式助力生态修复。注重打好“四大检察”“组合拳”,积极探索破解公益损害“轻刑化”与损害修复“高成本”之间的矛盾。三是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结合办案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促进堵塞漏洞、建章立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此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就黑土地联合制发司法解释,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对于依法惩治危害黑土地刑事犯罪,保护黑土地资源,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认真贯彻执行《刑法》《黑土地保护法》等法律和此次制发的《解释》,履职尽责,持续加强对黑土地资源的司法保护。一是依法严惩涉黑土地相关犯罪。《解释》从定罪、量刑、处罚原则等多方面体现了从严惩处的精神,在执法办案中要始终加以贯彻落实。同时,做到精准打击。《解释》分别对组织者和受雇佣者的处理、综合评估社会危害性、专门性问题的认定等作了明确规定,实践中要按照“三个善于”要求作出妥善处理,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二是进一步加强行刑衔接和协作配合。进一步健全完善黑土地资源等领域行刑衔接机制建设,充分运用提前介入、会商研判、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有效形成打击预防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合力。三是持续开展普法宣传,引领黑土地保护的法治风尚。打击不是目的,保护才是关键。要结合具体案件,积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解读,提高全社会的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意识,真正像对待大熊猫一样守护好黑土地。
记者:非法盗采、买卖黑土等行为严重威胁黑土地可持续利用,请问近年来公安机关采取了哪些举措打击涉黑土犯罪?《解释》发布后,将如何进一步加大对黑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答:黑土地是优质稀缺的耕地资源,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公安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更好支持东北地区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的目标,将打击涉黑土地犯罪作为重点工作,持续部署推进,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全力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一是组织区域会战,强化集中攻坚。连续组织开展“昆仑”专项行动、守护耕地安全“金风”行动,将打击黑土犯罪作为重中之重,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针对涉黑土地犯罪发案地域集中、时段集中的特点,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指导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建立警务协作机制,在冬春之际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黑土资源犯罪区域会战,紧盯“采、运、销”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联动打击。2023年以来,破获涉黑土犯罪案件150余起。二是深入调研论证,破解执法难题。针对贯彻黑土地保护法、打击犯罪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会同“两高”、自然资源部多次深入开展专项调研,着力解决案件定性、立案量刑起点与量刑标准等突出问题;依托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对“蚂蚁搬家”式盗采方式以及采挖体积与涉案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以土壤体积入罪等一系列论证意见,提出对明显属于非农建设的行为类型化解释的意见建议,推动达成司法共识,破解法律适用难题。三是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推动综合治理。会同自然资源部出台关于加强协作配合强化自然资源领域行刑衔接工作的意见,细化案件移送、信息共享、检验鉴定等举措,着力从机制上解决线索发现难、检验认定难、涉案物品处置难等突出问题。公安机关将案侦工作发现的监管漏洞和风险隐患及时通报行政主管部门,推动优化对建设项目剥离黑土等监管机制,切实解决以清淤之名行盗采之实等问题,避免珍贵的黑土资源外流。
下一步,公安部将以实施《解释》为契机,组织公安机关认真学习贯彻,持续加大犯罪打击力度,坚决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加强学习培训。采取专题讲座、典型案例讲评等方式,迅速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指导办案民警熟练掌握、准确运用《解释》,切实履行好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的职责任务。二是持续深化打击。把握黑土犯罪新形势新动向,纵深推进打击破坏黑土资源犯罪区域会战,更加注重打早打小,对苗头隐患露头就打;更加注重打深打透,对跨区域、网络化重大犯罪案件,创新集群打击模式,坚决摧毁犯罪利益链条。三是提升能力水平。将打击破坏黑土资源犯罪纳入生态警务机制建设的重点任务,指导地方公安机关落实部党委“四新”要求,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和数据研判平台,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不断提升侦查打击的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