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民法院独李人民法庭
深化"枫桥经验"实践 构建专业化行业调解新格局
——新时代人民法庭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三原县法院独李人民法庭以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答卷。2025年以来,该法庭锚定"单项争第一、整体创一流"目标,以"赋能转型、提质增效"为工作主线,构建起"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立体化诉源治理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转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01
创新X+法庭+Y=0机制 激活多元解纷"一池活水"
独李法庭首创的"X+法庭+Y=0"矛盾调解工作法,通过构建"纠纷类型(X)+法庭中枢(法庭)+解纷力量(Y)=零诉讼(0)"的方程式,搭建起分层递进的纠纷过滤网。该机制充分发挥法庭"中枢纽带"作用,整合23个基层调解组织、56名乡村贤达、89名网格员形成解纷合力,使82%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阶段。
典型案例中,一桩持续4年的园林苗圃租赁费纠纷的化解尤为亮眼。面对涉及400亩土地、120万元标的的群体性纠纷,法庭创新采用"人大代表参与+专业部门指导+乡贤调解"的复合调解模式,最终促成企业分期履行债务、村民继续履约的双赢局面。这种"保企业、护民生"的柔性司法实践,既守住了120户村民的"钱袋子",也为困境企业赢得了"喘息期",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温度与智慧。
02
打造"三治融合"示范村 培育乡村善治"文明沃土"
走进独李镇北李村,法治文化广场上的"村民议事亭""家风家训墙"构成独特风景。这正是独李法庭推行"一村一策"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 赵渠村突出"德治润心",通过"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激发崇德向善力量,创下全年"零诉讼"纪录;
- 北李村聚焦"法治筑基",建立"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纠纷调处成功率提升至92%;
- 两村联动形成"自治共生"生态,创新"村民说事日""契约化管理"等自治形式。
这种差异化治理路径带来显著成效:示范村诉讼量同比下降76%,"无讼社区"创建达标率达100%,真正实现了"矛盾止于未发、纠纷化于未讼"。
03
推行"便民服务卡"机制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米"
1. 全时响应:8小时外微信咨询"即时答"
2. 全程指引:诉讼流程"一卡通"
3. 全域覆盖:800余张卡片覆盖辖区所有自然村
在李某煤款纠纷案中,从微信咨询到财产保全,再到特邀调解员介入,全程仅用72小时便实现案结事了。这种"线上响应+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家门口的司法服务",累计减少群众跑腿里程1200余公里,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口袋里的法庭"。
从多元解纷机制创新到"三治融合"乡村实践,从专业化调解队伍打造到智慧司法服务下沉,独李法庭正在用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重新定义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
- 在治理维度上,构建起"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过滤体系;
- 在空间维度上,形成"法庭辐射、村社支撑、网格覆盖"的同心圆治理格局;
- 在价值维度上,实现"化解矛盾、维护权益、促进发展"的多重效益统一。
这份创新答卷证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而人民法庭正是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关键力量。独李法庭的实践,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护航样本,更探索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作者:张 维
编辑:许沥心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