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区是北半球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区之一,面积达10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为贯彻落实黑土地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依法从严惩处盗挖、滥挖黑土等破坏黑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今天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共14条,自2025年5月6日起施行。
黑土地保护法规定,对破坏黑土地、污染黑土地行为按照土地管理、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充分体现了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的立法精神。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李相波介绍,《解释》全面落实黑土地保护法的上述立法精神,降低了入罪和升档量刑标准。在以往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五亩”“十亩”入刑标准基础上,第三条在以往污染环境罪“十亩”“二十亩”和“五十亩”升档量刑标准基础上,均按一般标准的60%设定了针对黑土地的入罪及升档量刑标准,体现了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从严惩处的鲜明司法态度。
发布会现场 最高法供图针对实践中,犯罪分子在黑土地上盗挖黑土,有的盗采量很大,对黑土地破坏很严重,但仅从面积上看达不到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入罪门槛,不利于打击此类破坏黑土地犯罪。《解释》借鉴黑土地保护法以黑土体积(立方米)作为行政处罚数量标准的做法,规定了“五百立方米”和“一千立方米”的涉案黑土体积入罪标准,进一步织密了黑土地保护的刑事法网。
目前,个别地区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已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利益链条,上游犯罪分子实施盗采等犯罪行为,下游犯罪分子实施后续的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等犯罪行为。李相波介绍,《解释》在严厉打击上游犯罪行为的同时,对下游行为规定要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进行打击,如果上下游犯罪分子事前通谋的,要以共同犯罪论处,进一步实现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介绍说,2022年以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非法占用农用地罪319件360人,起诉2459件2925人,其中一些案件就是非法占用黑土地的案件,此外,还有一些涉及黑土地的案件是以非法采矿罪、盗窃罪等处理的。
罗庆东表示,检察机关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和《解释》,履职尽责,持续加强对黑土地资源的司法保护,进一步健全完善黑土地资源等领域行刑衔接机制建设,充分运用提前介入、会商研判、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有效形成打击预防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合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上一篇:新一波主升浪——AI端侧芯片
下一篇:乡村拔节话“三力”(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