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禁设点位”可便捷查询,既守住了生态环境底线,又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彰显了创业服务从“重审批”向“重服务”的转变
从事后告知“这里不能开餐馆”到共享数据提前帮商家“排雷”,降低了创业者的试错成本,规避了投资风险,体现了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的作风
近日,上海市梳理出6万多个“禁设点位”,帮助创业者“排雷”。目前,这些餐饮“禁设点位”已接入“一网通办”平台,创业者搜索“餐饮服务项目选址生态环境风险提示服务”,输入地址,便可知晓其合规性。
6万多个“禁设点位”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体现的不仅是政务服务效率的提升,更是治理理念的迭代升级。“禁设点位”可便捷查询,既守住了生态环境底线,又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彰显了创业服务从“重审批”向“重服务”的转变。
餐饮选址对于创业者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创业者对各类“禁设点位”知之甚少,往往在投入大量资金装修、购置设备后,才发现所选地址不符合环保等要求,因而无法顺利开业。这不仅让创业者遭受重大损失,也浪费了社会资源。梳理出“禁设点位”,创业者在投资前就能便捷获取选址合规信息,大大提高了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减轻了他们的诸多压力。
将餐饮“禁设点位”数据接入“一网通办”平台,意味着治理理念从被动审批转向主动服务。从事后告知“这里不能开餐馆”到共享数据提前帮商家“排雷”,降低了创业者的试错成本,规避了投资风险,体现了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的作风。更好服务创业者并非降低环保等标准,而是通过信息透明化让规则更加清晰。此举使得生产经营符合生态环境等标准,也有力支持了创业者开店经营。
梳理并发布“禁设点位”,是创业服务和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这种数字化治理模式具有多重优势。首先,提高了行政透明度,所有禁设标准公开可查,减少了自由裁量空间。其次,提升了服务效率,创业者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合规性自查,尽享便利。最后,实现精准治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动态调整“禁设点位”,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对于创业者,政府部门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审批者,而应成为店小二式的服务者。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服务,政府部门帮助企业降低合规成本,企业则主动遵守规则,如此形成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看取消了多少审批事项,更要看是否形成和践行了“服务即治理”的新理念。梳理和发布“禁设点位”的实践表明,简化审批不等于放松监管,而是用更智慧的服务实现有效治理。
梳理“禁设点位”并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为创业者清除了选址“暗礁”,让创业服务在细节处升温。这种做法想创业者之所想,为创业者排忧解难,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