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内蒙古巴彦淖尔军分区发动民兵参与乌兰布和沙漠治沙攻坚战
植树造林战“黄龙”
巴彦淖尔市民兵到乌兰布和沙漠种植梭梭树。云东霞 摄中国国防报讯 魏漠霖、云东霞报道:“草方格间距再收紧5厘米,让梭梭苗根系刚好栽在网格中间……”连日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民兵到乌兰布和沙漠植树造林。笔者在生态建设教育实践基地看到,扛着树苗和铁锹的民兵,如同一座座移动的绿色堡垒,在沙丘间穿梭忙碌。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第八大沙漠,其北部紧靠黄河“几”字弯,由于之前沙漠化严重,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对黄河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植树造林锁住“黄龙”,2011年,巴彦淖尔军分区在永明海子和总排干沟(河套灌区排水系统骨干工程)附近地域划定近万亩试验治理区,发动广大民兵打响治沙保河生态攻坚战。
“当地百姓流传一句话:‘不怕黄河决了口,就怕沙漠手拉手。’沙漠一旦连成片,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难以想象。”巴彦淖尔军分区领导介绍,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受风沙侵袭严重,如果放任沙害肆虐,流动的沙丘将直逼永明海子和总排干沟,进而影响乌梁素海及黄河。
这些年,当地军民联起手来,已在沙海边缘地带种植30余万株沙枣、柠条等植物,筑起了一道48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近年来,当地沙尘暴、干热风、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显著下降。
“那时我们靠人拉肩扛铺草方格,一天下来,嘴里、鼻孔里都是沙子。”杭锦后旗人武部职工王鹏参加植树造林30多年。他说:“随着一代代人的努力,沙漠中的绿色逐渐增多,气候得到有效改善,生物的种类也多了起来。”
目前,到此安家的动物已有80余种,包括野鸡、狐狸等,植物达到30余种,附近的湖泊里还出现了鲇鱼、鲢鱼等10余种鱼类。
62岁的运成龙祖辈住在永明村。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刚冒新芽的梭梭树说:“30年前,卷着沙子的大黄风很常见。有一次刮大风,家里的羊圈在一夜之间被埋了个大半截。这些年来,多亏党和政府派来植树队,一年年的种,真个让沙漠里‘变’出良田来。”
“这万亩试验治理区不仅是民兵生态建设教育实践基地,还是我市国防教育基地和民兵训练基地。”该市领导介绍,在这里,民兵将治沙与练兵结合起来,每年展开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学习无人机飞播、高压注水开穴法等植树新技术。
站在基地高处,笔者放眼望去,新植的梭梭苗在春风中自在地舒展着纤纤枝条。许多军地领导说:“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只要大家伙一鼓作气,就一定能将大漠风沙牢牢降住。河套平原的明天会越来越绿、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