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游到扰民,这届游客越走越远了。
▲领域| 目的地营销
栏目| 文旅商业评论
01
这个五一终于过完了,是时候梳理下假期里发生的那些魔幻新闻了。
先从香港说起吧。
最近,我注意到港媒上曝光了一群特殊的大陆年轻人,他们之所以吸引到香港人广泛关注,是因为主打一个住宿分币不花,跑到香港麦当劳、肯德基里睡大觉。
对,你没听错,这事真就发生了。
综合香港01、明报报导,五一期间,香港旺角北京道麦当劳店里,大约50个内地游客在这过夜,有人趴桌子上睡觉,有人脱鞋晾脚,行李箱摆得满地都是,场面一度分不清是连锁快餐店还是青年旅社,店员看着也没管,估计也管不过来。
后来港媒给这群人起了个统一的名字:“麦难民”。
不得不说,继去年国内足疗店、海底捞过夜之后,有些国内游客真是把“穷游”的优良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这次干脆把这套操作带去了中国香港,开辟了“睡快餐店”的新战场。
香港不是老家县城,购物天堂顶不住了。
我看港媒采访了一位福建的黄同学,他自豪地表示和两位朋友临时“快闪”来港游玩,没订酒店,行程挺随意,玩了一天山顶和星光大道后,在旺角麦当劳躺平过夜。
他说:“反正第二天晚上就回深圳了,酒店贵,睡这挺方便。”
这种“压根没打算订酒店”的操作,让不少香港人看傻了。
你说证件丢了、临时没订到房情有可原,但这届游客上来就抱着“我就不订房,看你香港拿我怎样”的心态,让人不禁感慨:真是出行靠勇气,过夜靠脑洞啊。
但香港“睡麦当劳”还不是最夸张的。
紧接着,重庆荣昌也登上了热搜,原因是当地政府食堂向游客开放,一天之内被吃掉千斤白饭、数百斤猪肉。
“五一”当天,这个平时只服务800人的机关食堂,瞬间涌入7000人,第二天更是突破了1.2万人,招牌套餐“两荤两素18元”,刚上架就被一抢而空,排队长龙从食堂门口排到了广场外。
看着荣昌这波效果拔群,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地纷纷效仿,陆续开放政府食堂,还免费开放了单位停车场。
一时间,政府食堂成了新的旅游打卡地,朋友圈更潮的玩法是“我在××市政府食堂吃卤鹅”。
这波操作太秀,连胡锡进都跑出来质疑:政府机关食堂本身就不交税、还有补贴,如果对游客开放变成常态,那对本地餐饮业是不是不太公平?他认为这事得“谨慎评估”,毕竟“五一”是餐饮行业一年一度的大考。
而让整个五一魔幻到封神的,还得是那条热搜:游客住进了文旅局长家。
具体是湖北宣恩有4位游客没订到酒店,求助当地文旅局,局长王菊芳一听,直接把自家空房腾出来,让他们免费入住,其他干部职工也纷纷响应,最终30多位游客分别被安排进了干部家、居民家。
不知道是我胆子太小了还是想象力太贫乏了,无论如何,出远门前不订酒店这种事情从小到大真是没有动过一丝一毫的念头。
但这届游客不一样,主打一个“来了再说”,结果真就有人给他们兜底,不仅没吃亏,还顺便体验了一把“住进公务员家”的奇遇。
看上去,这届“特种兵旅行”选手们已经从“花最少的钱玩最多的景”,进化到了“花最少的钱,让一座城市为我跪舔”。
02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宁愿在麦当劳打地铺,也不愿多花几百块住酒店?
为什么有些游客会排两小时政府食堂,吃一份18块的回锅肉、卤鹅?
为什么有人能不订酒店、不买保险、不计划行程,只带一张身份证就敢横冲直撞上热搜?
你要说他们真的“没钱”吗?倒也未必。
比如,香港旺角那些睡麦当劳的年轻人白天照样山顶打卡、星光大道自拍、商场买保养品、便利店补给药妆,一副生活精致没含糊的样子,你让他们真睡地铁站他肯定不去,人家选麦当劳,那是“薅得有讲究”。
所以本质上,他们不是真的“没钱”,而是“不想把钱花在不值钱的东西上”。
酒店住宿费,在他们眼里,恰好是最“无效消费”的典型,那是老年人的专属浪漫。
这届新消费时代的游客擅长用“单位预算换最大效用”,尤其更懂得衡量价值,一晚几百块的酒店能换成什么等价物,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算盘。
更何况现在穷游已经不止是“省钱”,而是带点“社交炫耀”的意味在里面。
在小红书、抖音的语境里,“用极限预算完成不可能任务”是一种可晒、可炫、可讲故事的社交货币。
你睡五星酒店没意思,我睡肯德基才有流量。
你吃网红火锅早就烂大街,我吃政府食堂才有话题。
你打卡打得规规矩矩,我直接进局长家住,才叫“真实中国”。
你别说,后两个确实都上了热搜,这也构成了一个诡异但真实的闭环:
花得越少,炫得越猛;蹭得越狠,越能讲故事,而地方相关部门甚至为了流量会主动配合游客一起造势。
再往深处说一句,我认为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流量套利。
过夜、蹭饭、借宿听上去有点丢人,但在社交平台上,“睡快餐店”和“住局长家”反而成了另类“文化资本”,你看,我多有勇气,多有资源,多懂玩法。
王女士与同伴在宣恩县文旅局长家中
所以你说,这届游客到底是在穷游,还是在薅城市流量?真就挺难评的。
有人可能真的只是想省钱,带着一种“简单快乐”的心态来旅行,但也有一些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省钱,希望通过“低成本高曝光”把旅行变成一种“社交活动”。
18元两荤两素是政府食堂服务价格,但很多游客拍照发朋友圈、小红书那一刻,才是真正的消费高潮。
03
如果纯粹是为了旅行省钱,我不是不能理解这届五一的“穷游特种兵”们。
年轻嘛,预算有限,精力充沛,愿意吃点苦、睡快餐店、排政府食堂省几百块,也没什么问题。
毕竟我们也曾年轻过,也曾熬夜买廉价航空“0元机票”飞东南亚,也曾带泡面上青旅楼顶泡脚赏星星。
那时候我们叫“背包客”,现在他们叫“特种兵”,我们穷得真实,他们穷得精致,本质上,都是为了用最小代价看世界一眼。
但理解归理解,这届游客的确也走得有点远了。
当“我不订酒店”开始变成一种炫耀,当“我知道文旅局长一定会收留我”成为默认操作,当“我就是要把政府食堂吃爆”变成目标本身,省钱的底色好像变了些许味道。
这不仅是一种“消费观的异化”,也是“公共秩序的边界模糊”。
更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被包装成了“内容”,上传社交媒体,反复播放,被点赞、被复制、被模仿,最终变成一场城市被动参与、游客主动出击的“注意力掠夺战”。
其实对目的地城市来说,这种“穷游爆点”看似能带来一时热度,但长期来看是一种透支型的热闹:
政府食堂可以接一次游客,但不能次次开门变大食堂吧?
文旅局长能收留一波人,但不能每年五一变免费民宿房东吧?
香港快餐店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总不能让旺角店长天天当保安吧?
那么面对这一趋势,旅游从业者该怎么办?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做被动“薅点”。
一旦你把“低价蹭吃蹭住”当成宣传亮点,就很难立住正经旅游品牌。要从“反向被蹭”走向“正向引导”,宁可明确设规则,也别走“暗地兜底”。
第二,主动定义“精致穷游”的边界。
引导年轻人用有限预算玩出体验感、文化感、互动感,而不是纯粹的“物质薅羊毛”,哪怕是组织主题露营、青年夜宿、打卡游线,也比任其霸占快餐店强。
第三,平台和地方政府要联合设“底线机制”。
不是不接纳省钱游客,而是要让所有城市空间都知道:欢迎你来,但请别把“公共资源”当作“私人福利”。
坦白说,2025年了,全世界都在讲“可持续旅游”,谁要还把振兴地方旅游和免单、热搜硬捆绑到一起,那他可真是非傻即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