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李则名
江南蚕事最盛的时节到了,湖州乡村处处可见长势喜人的桑树地。但令人费解的是,吴兴区爱山街道的犀牛百货商店里,一盒盒码放整齐的桑叶却成了货架上的紧俏品。
“最近一个月已经卖出500单左右,主要的顾客群体是三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大家戏称这是蚕宝宝的救命粮。”门店店长邓女士介绍,今年是该门店首次尝试销售新鲜桑叶,一片桑叶的价格定价在0.3元,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有超过30名顾客购买桑叶,因为三年级科学课上有一道“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实践作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城所有的小学均有开展这实践观察课程,根据课程安排,学生要领养蚕宝宝以及喂养蚕宝宝,学习观察蚕的进化过程及蚕的生长周期。爱山小学仁皇山小区的家长陆女士告诉记者,蚕宝宝吃桑叶的速度很快,但中心城区能随时购买到桑叶门店并不多,目前美团和饿了么App上仅有3家商超提供新鲜桑叶的外卖配送服务,且库存有限。
突然骤增的养蚕需求让城市的景观桑树压力也很大。记者了解到,在天际花园东侧的河滨公园内,两棵景观桑树已经被“薅秃”。该小区的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所在班级的家长群里标记着5个“可能有桑叶的地点”,但对于找桑叶这件事,依然觉得伤脑筋。“一是乱摘景观桑树的桑叶是不文明的,也不提倡;二是农村的桑地距离城区较远,学生只有在家长带领下才能实现‘桑叶自由’。”王女士说。
不过,办法也有很多。比如,中心城区部分学校已经从诸多家长群得知“全城寻桑”的烦恼,因此专门为对接了多个家庭农场,每日提供新鲜桑叶;还有一些热心的家长在周末发动“采桑接龙活动”,带着孩子一起去城郊的农场批量采摘桑叶。
一项本着“为孩子好”的作业,为何会成为了许多家长的负担?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实际上,除了喂养蚕宝宝之外,还有手抄报、假日小队活动、牛奶盒回收等,最后都“变了形”,家长要么出力包办,要么出钱购买。
一位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对作业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让孩子以亲身实践体验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初衷固然很好。但学校和教师都应更加重视作业的实际教育效果而非形式,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避免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课外作业,实践需回归学生主体。
也有部分家长建议:学习蚕桑知识未必要养蚕宝宝!还可以探索学生想做、爱做的作业方式,比如看一场关于蚕文化的电影、逛一次农耕博物馆、读一本关于蚕桑文化的书、寻访一处丝绸文化遗迹等,都可以成为学习蚕桑文化、了解蚕知识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