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再过几天,这1万多只发往欧洲的毛绒玩具订单就能全部完工。”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安康福祥盛通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昌富正和60余名工人一起争分夺秒地加工赶制。
在车缝车间,57岁的周德胜把缝纫机踩得飞起,几秒钟时间,一个毛茸茸的玩具耳朵就缝制完成,针脚细密整齐。放眼整个车间,每个工人都认真麻利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
锦屏社区是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建设的移民搬迁安置区,已累计搬迁安置全镇11个村1346户4173人。搬迁前,这里的群众大多散居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村,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差,是名副其实的“穷窝窝”。搬迁后,群众后续生产生活怎么办,如何过上好日子?
为解决好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问题,锦屏社区狠抓产业就业发展、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社区治理融入等工作,社区面貌日新月异,群众增收路子不断拓宽,邻里关系越发融洽。
作为锦屏社区居民,周德胜从老县镇七里沟村易地搬迁到该社区已经十多年了。因为曾经在江苏织布厂工作过,2019年锦屏社区的毛绒玩具公司建起来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乡就业。
如今,他和妻子都在安康福祥盛通玩具有限公司工作,两个人一个月加起来能挣6000多元,另外他还负责为公司职工做一顿午饭,每月额外有1000元收入。
让搬迁群众真正安下心来谋发展,不仅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要有过硬的基础配套设施,有便捷、舒心的公共服务。漫步锦屏社区,柏油路纵横交错,充电桩、消防站、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等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下趟山得半个小时,现在的社区建在集镇,看病、买东西都方便。而且工厂就在家门口,像我这么大年纪还能上个班,挣个生活费,以前想都不敢想。”62岁的刘治琴从老县镇太山庙村搬到锦屏社区9年了,儿子常年在外务工,2021年丈夫因病过世后,她成了独居老人,后来经过培训入职了平利县三秦电子加工厂。
近年来,锦屏社区加强了亮化、绿化,完善了体育运动设施,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驿站、日间照料中心等便民场馆。同时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微服务”活动。
闲暇时间,刘治琴用心经营社区划分给她的小菜园,日常吃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晚上,她有时和姐妹们相约到社区文化广场散散步、跳跳舞,日子过得安稳从容。“大城市有的我们这里也有,住在这里幸福着哩!”谈到如今的生活,刘治琴笑容满面。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本报通讯员 肖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