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作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金融力量,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培养青年专业人才,以“青年人才引擎”驱动科技金融创新,在服务“早小硬”科技企业的征途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截至2025年3月末,全行科技金融专职青年人才队伍超200人,青年行业研究员队伍超300人,推动科技企业贷款规模突破1200亿元,科技企业贷款存量客户近4500户,其中超97%为中小微科技企业,规模与客户数位列上海同业前列。
战略领航:锚定“早小硬”,重构服务范式
“谋科创就是谋未来”——这一战略思想贯穿上海农商银行科技金融发展的始终。面对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长周期、轻资产”的共性难题,该行积极鼓励青年人才以“创投型”信贷逻辑破局,通过“两个重塑”重构服务范式。
一是重塑企业风险评价逻辑。摒弃传统银行依赖抵押物和财务报表的评估模式,转向以投资视角审视企业价值。该行打造一支与科学家、创业者同频共振的科技金融青年团队,聚焦行业前景、技术管线、团队能力、未来潜力等维度,通过“行业图谱+企业画像+科技大模型”评估成长潜力、精准识别风险。以集成电路行业为例,专业团队不仅评估企业技术迭代路径,更通过流片工艺分析、市场替代空间预测等维度,构建精细化的企业成长模型。
重塑风险收益平衡逻辑。聚焦“0-0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和“0-1阶段”孵化培育,该行锚定“早小硬”科技企业,与其他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不以单笔业务回报得失衡量与企业的合作价值,而是从更多的维度重估业务组合的整体收益;并通过创新类产品,将银行收益与企业成长深度绑定,验证“长期陪伴”战略的商业价值。上海农商银行表示,愿意用“慢功夫”培育“硬科技”。
(小标题)人才筑基:锻造“懂科技、通产业”的青年硬核团队
“与科学家对话,与创业者共情”的理念已融入上海农商银行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精化组织架构+开放式培养平台”的双轨机制,打造出覆盖前中后台的科技金融青年人才梯队。
该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1+1+12+N”专营服务体系,人员配置更加专业。总行科创金融管理中心作为“智慧中枢”,下设产品创新、企业培育、行业研究、投贷联动等专业团队;总行级科技金融事业部作为“先锋军”,配备物理、化学、医药等跨学科人才;12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N个特色团队聚焦上海市重点科创承载区和科技产业,实现重点园区“一园一团队”精准覆盖。目前,专职化科技金融青年人才队伍已超200人,具有“科技+金融”复合型背景。
该行创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实战+生态”,通过推行“科创金融储备生计划”,组建“科来帮”青年志愿者团队,选拔青年骨干挂职交流,在实践中锤炼“创投型”思维。同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头部投资机构及产业专家,搭建“技术转化专家库”,为早期项目提供技术研判与资源嫁接。在评估某AI芯片企业时,半导体专家团队的技术论证为金融决策提供关键支撑。
能力跃升:行业研究与生态协同双翼齐飞
聚焦上海市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上海农商银行率先成立科技金融行业研究院,下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12个研究分院,拥有一支覆盖总分支行、前中后台的超300人青年研究员队伍。通过对细分赛道的深入研究,形成行业图谱、专项审查标准,输出“一行业一方案”。针对人工智能行业的“算力贷”,破解算力产业链融资难题;面向创新药企业推出“临床贷”,以研发阶段或商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为节点动态调整贷款额度;聚焦芯片设计企业创设“芯片贷”,契合芯片设计企业流贷贵、研发难问题。同时,该行建立开放式研究平台,与政府部门、金融同业、行业协会共同探讨产业规划和配套金融服务方案,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该行注重根据科技型企业全成长周期的不同需求量体裁衣,结合“金融+非金融”的综合服务,推出“鑫动能”战略新兴客户培育计划,从产品创新到“鑫动能”综合赋能跃升,与政府部门、投资机构、产业园区、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鑫生态”客户合作生态圈,为企业提供创业载体推荐、投资机构引荐、产业资源整合、政策资源对接等“六维赋能”增值服务,释放企业成长动能。2024年至今,该行累计举办“鑫动能”客户产业链对接会、上市问诊活动等赋能活动超100场,发布26期政策资源包“鑫知库”,协助50多家客户成功申报“专精特新”等各类称号,组织近70场投融资路演,为超过300家企业对接股权资金,并为创业人才匹配包括创业辅导、天使投资等多元化赋能服务,协助初创企业对接合适的孵化载体,匹配概念验证、中试平台资源。(杨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