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桌子上有粘土、彩线、木料、纸四种材料,大家以鸟巢为原型,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搭建体育场馆模型。”这个“五一”假期,在北京奥运博物馆,一场名为《美轮美奂的场馆——传承与创新》的社教活动展开,闫晓谦带着10余名青少年度过一个奥运知识含量很高的假日。
今年是闫晓谦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她一直从事奥运知识传播普及工作。设计这次社教活动时,她选择了展现奥运建筑之美的角度。经过近一个月的设计开发,这场社教活动在今年“五一”首次与青少年见面。
“奥运场馆是宝贵的奥运遗产,是两届奥运会留给我们的财富,希望将场馆的奥运知识、奥运文化通过社教活动传播给大家。”闫晓谦说。
活动伊始,参与其中的每位小朋友都会拿到一张手卡,通过探访奥运博物馆展览,完成活动任务卡探索笔记和答题任务。返回社教活动区后,参与者围绕“奥运场馆遗产的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
手工搭建场馆模型是此次社教活动中有挑战性的一环。闫晓谦耐心指导,鼓励小朋友大胆尝试。经过1小时的团结协作,四个小组都完成了创作,并且设计充满想象力。
“我完全没有想到小朋友能做出这么有创意的作品,他们在活动中也能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闫晓谦细细品味桌子上的四组作品,“这些作品会收藏在奥运博物馆,它们是我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成果记忆。”
这不是闫晓谦第一次在工作岗位度过假期。今年春节、清明节假期,她都坚持在岗,也因此没能陪伴自己的家人,特别是两个孩子。
“作为坚守在一线的双奥文化传播者,这是我们工作的特点。观众愿意在节假日来到奥博馆,我们希望大家不虚此行。”闫晓谦说。
近年来,北京奥运博物馆突破传统观展及教育活动形式,逢节假日便推出主题社教活动,让奥运知识“可感可触”,搭建起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与“双奥”遗产的对话桥梁,为“双奥之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本报记者 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