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忍
大黄鱼,因其颅内藏有两块洁白无瑕的耳石,亦被称作石首鱼。有传说称,春雷轰鸣之后,大黄鱼的耳石增重,便会潜入深海,难以捕捉。
想起早年捕鱼生涯,春天曾在海上听到过此起彼伏的“雷鸣”,泄露了大黄鱼踪迹,为我们提供捕捞良机。说白了,大黄鱼群发出“咕咕”之声是它们的求偶信号,鱼群庞大,声音便犹如隆隆春雷。晚清上海文人秦荣光的《竹枝词》便描绘了此景:“洋面成群响如雷。”他还注释道:“四月间,黄鱼成群结队而来,绵延数里,声如雷鸣。”“雷声”之大,以至于东海灯塔守夜人在白日也无法安睡,真正是“春色扰人眠不得”啊。但海上“春雷”非天上春雷,季节巧合而已。耳石增重,潜入深海,乃耳食之言,不可信。
当年大黄鱼数量之多,用我们船长的话说,只需将长裤脱下,裤脚管扎紧往海中一拖,便能轻易捕获到。大黄鱼深受上海人的喜欢,但数量多导致价格低廉。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黄鱼汛期,上海小菜场甚至出现大黄鱼价格贱如咸菜的咄咄怪事。
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过度捕捞,大黄鱼数量锐减,难以再聚集成“雷鸣”之势。如今,野生大黄鱼已成珍稀食材,但得益于科技昌明,海水养殖技术取得突破,大黄鱼养殖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价格也变得亲民,虽然仍无法与野生大黄鱼相媲美,味道却颇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