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90%。
这是黄冈“亲·听”青年宣讲团内流传的一个公式,其含义是:当“90后”和“00后”宣讲员成为主力,“泼天”的流量随之而来——青年观众占比能达到90%。
2024年,黄冈市“亲·听”青年宣讲团成立,吸引了在校大学生、基层干部、企业职工等全市各领域的“90后”“00后”优秀青年参与。
目前,黄冈市青年宣讲团成员已有500余人,开展专题讲座、直播宣讲、文艺展演等各种形式的宣讲千余场,线下听众超10万人次,线上浏览量加点赞量近200万人次。
家门口的故事自带感染力
“下棋、遛弯没地方,老伴跳舞争地盘,孙子吵着出去玩,可咋办?我要搬家!”去年,邻居老夏的一通抱怨,让英山县“亲·听”青年理论宣讲员林孟雨感同身受。
他们所住的联谊小区位于县城中心区域,却没有一处可遛弯的地方。望着路边留存的二三十米宽,满是杂草、垃圾的绿化带,大家忍不住直摇头。
不承想,过了两个月,林孟雨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废弃地摇身一变成了“口袋公园”——
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曲折有致的石板路,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草坪,还有花田、滑梯、篮球场……
“这不正是自己需要的宣讲素材嘛!”她带上相机,对老夏来了个深度采访。
镜头中的老夏一家,如今惬意又自在——白天带孙子在公园嬉戏玩耍,自己在凉亭和棋友酣战,老伴在广场尽情跳舞。“不搬家了,门口这‘绿口袋’才是我的‘金不换’!”他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英山县利用城市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等零星空间,相继打造出19个装满居民“大幸福”的“小口袋”。“身边的人、家门口的变化,充分诠释政策温度,真实的故事自带感染力。”林孟雨说。
活化的红色故事穿越时空
“如今之中国,可是吾辈当年之所愿?”
“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远超当年您之所愿……”去年11月,在陈潭秋故居,一场特殊的思政网课正在上演。
破旧木桌的一边,是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另一边,是一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眼眶湿润,嗓音发颤。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宣讲团成员、“00后”学生覃驿茜与“陈潭秋”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之前,覃驿茜和大家认真阅读了陈潭秋写下的“托孤家书”。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一纸家书,短短几行,寄托了革命先烈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奏响了感人肺腑的生命绝唱。
“循着书信,我们来见您了……”在烈士故居矗立良久,大家深深鞠躬。“我们不会忘记历史,将以您为榜样,以青春热血铸就强国之梦。”
大别山,一座红色的山,一座精神的丰碑,红色故事特别多。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七里坪长胜街、乘马会馆……红色印记就在身边;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红二十五军……鲜活的形象穿越时空。
讲红色故事、讲理想信念、讲民族复兴……在黄冈,越来越多的“00后”学生加入到理论宣讲中来,越来越多的思政课“行走”了起来。
接地气的故事“声”入人心
“节假日,在你心里意味着什么?外出旅游、刷手机,还是胡吃海喝?”黄冈师范学院“00后”青年宣讲员吴怡璇对网友们发出“灵魂拷问”。
调侃过后,她对着镜头,讲起一位学长的故事——
2024年“五一”假期,该校学生薛炜花36元购买了一趟绿皮火车的无座站票,耗时9个小时回到了房县大山里的老家。
他和父亲一起上山搜集枯木朽枝,一口气砍了1800斤柴。一句“我多干一点,爸妈就会少做一点,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意义”让无数网友泪目。
感动之余,吴怡璇发挥播音主持专业特长,现场来了一段新闻评论。“以他为原型的‘劈柴青年’有感恩回报的自觉、踏实肯干的韧劲、笑容可掬的自信,点赞!”
其作品《薛炜,好样的!》在网上发布后,浏览量近2万,引发讨论和学习,还成功入选2024年湖北省高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集中宣传展示活动表扬名单。
黄梅戏、三句半、诗朗诵、短视频、直播等等,都成为年轻人驾轻就熟的宣讲形式。截至目前,黄冈在市级新媒体平台共展播“‘县’在出发”和“行走的‘大思政课’”两个系列共20余期视频作品。
“好的宣讲,像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样。从生机勃勃的山谷中刮来的风,给人以亲近的感受。”黄冈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青年之声,把大别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郭平光 蔡潇 曲文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