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四川在线
“五一”假期,一男子背着妈妈在景区旅游的视频让无数人泪目。视频中,来自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的柴万斌用背带背着妈妈在成都双流黄龙溪古镇旅游,妈妈稳稳地在后背上,充满好奇,四处张望,眼眸中倒映的是爱与善。这平凡而动人的一幕,恰似一缕暖阳,照进了每个观者的心间,网民纷纷表示“看到了四川人淳朴善良、重情重义,还有对家庭的担当和责任”,有人决定周末回家看看,有人开始计划带父母出游。
亲情的善,浓而醇厚。陌路之善,则润物无声。
前不久,很多人就被陌生人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感动到。
事发北京地铁5号线,一位大爷因嫌弃身边农民工衣服太脏,而对其出言不逊,这时,一个女孩站出来仗义执言:“我愿意和他挨着。”
为什么我们会被这句简单的话打动呢?也许是这句话流淌出的自然而然的善意,藏着很多人久违的勇敢。
人为什么就被陌生人的一个举动暖到,被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感动到?
因为这些平凡而温暖的闪光时刻,传递着这个世界应有的温度。前两天,新闻里的女孩被“找到了”,她说自己只是碰巧说出了一些大家想说又没有说出口的话,“如果我的举动给大家带来一点力量的话,是我的荣幸。”
这种力量,是善意的力量。也许,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将来当你也遇到类似情况,你也“说得出口”。
在之前,网络上流传着另一个视频。新生体育课上,一位中学生突然晕倒,周围同学却无人上前去扶。从视频回放来看,孩子们的犹豫张望更像是不知所措。“扶,还是不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横亘在倒地者和旁观者中间,善意因勇气不足而缺席。
善意,确实是一种勇气,尤其是施助于陌生人时。确实,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农夫与蛇”的各种版本在人心中筑起高墙,毕竟浓情中还有“杀猪盘”,向陌生人伸出援手,就更需要跨越内心犹豫和旁人猜疑,甚至承担可能的讹诈反噬。让人安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让善有所依、有所护。
当然,善意也并非都是这么宏大汹涌的单元,大部分时候,它轻盈如氧气,就在我们身边供给着鲜活的生命力。
早前,有媒体发起关于“陌生人善意”的征集,让我们看到有提供便利帮忙换座的乘客,有帮抬轮椅的一群年轻人,有出租车上帮保管手机的“下一位乘客”,有崩溃瞬间为“我”递上纸巾的陌生人……还有前不久资阳一个五金店老板,用“搞活动”的“谎言”,把原价298元的水泵以60元卖给冒雨而来的老人,“骗人”行为获得赞声一片;在山东临沂,失去下肢的演讲者陈州演讲结束,一名女孩献花后转身离去而没注意到陈州想要握手感谢,一个男孩快速冲到台前,主动握住了陈州的手,一瞬间尴尬被善意化解……
“勿以善小而不为”,数千年前留下的古训,因正道而有生命力。它告诉我们善意的力量,不在乎是否声势浩大,“润物无声”倒可能是更正确的打开方式,毕竟,这世界有很多i人。
《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有一个细节,是申公豹在代购药材之外,还额外为陈塘关老百姓安排了100箱鱼虾水产。注意到这点的,都是心有正善之人吧。
善意,本身就是一种双向奔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最朴实的表达。当我们释放善意的时候,也能收获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甚至会收获比善意更丰厚的荣誉或奖励——虽然这不是善意的出发点,但也是对善意的呵护与鼓励,让善意在更大范围流动,“一传十,十传百”地感染周遭,身处其中的你,也会更舒服。
心理学家说了,善意除了“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甚至让我们活得更长久”,就冲着这一点,日行一善也应该安排上。
有网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寒风夜,看见一位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依然在地铁口摆摊,正泡一碗方便面作为晚餐。网友看着心酸,想把自己刚买的西饼送给她们,但被一旁的丈夫制止,他说那也许是母女俩的幸福,旁人不要去破坏,以免让人感受到的是怜悯。后来,他们折返回去,选择购买了并不是那么需要的东西表示支持。
善意,固然是一种温暖的力量,但不应该是使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真正的善意,应该是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理解每个人的选择背后的原因,不是“我觉得你需要”,而是“你需要的时候,我在”。
某种程度上来说,表达善意也是一种能力。要勇气,用来克服“多管闲事”的标签和不确定的风险;要共情,去捕捉和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要分寸感,让善意“润物无声”而不至于成为压力……
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哪怕当你给“孕妇”让座,但其实对方只是肚子微微发福,尴尬散去,善意的本质也不会褪色,微笑中也温暖了一车人。
无论是亲情之善,还是陌路之善,善意从来不分亲疏,它只需要一颗愿意理解并为之行动的心。
那么,从今天起,做一个敢于表达善意的人,面朝世界,心暖花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上一篇:西安:科技馆里乐享“五一”
下一篇:智通港股沽空统计|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