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会议后房地产政策工具箱还有什么“大招”?
创始人
2025-05-01 14:56:34
0

来源:风财讯

本文由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出品

从3月份开始,官方不断释放“有充足储备政策工具”的信号;

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重提了去年“9.24”提出的“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简单推理,也应该有像去年四季度的“组合拳”政策。

比如,降准降息、“两新政策”(包括以旧换新)、置换地方债务、支持股市的货币政策创新等;

其次,这次关税战导致的外需冲击很大,类比1998年、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应该也有“大招”应对。

比如,1998年推出了开启楼市繁荣20年的“房改”(23号文);再比如,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等。

但4月25日的高层会议,以及4月28日四部门“稳就业稳经济”部署,并未传达出令人振奋的消息。

我看了各方表述,更多的是落实之前安排的政策,背后的基调就是保持定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方面原因在于,外需冲击多大,还有不确定性,还未落定。同时,国际经贸斗争的新提法,背后是一场应对的“持久战”。

这意味着,不能一下子就把炮弹打光!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998年、2008年,以及2014年(三去一降一补),当前总量级的政策,空间很窄了。

所谓总量级的政策,就是大家眼里的“大放水”!如果放在过去,这是很容易的,办公室里发个文件,基建项目在各地迅速上马,百姓搬着小板凳冲入售楼处,开发商马上杀入土地市场。

但如果看看这几年M2和社融的规模,其实“放水”不可谓不努力,但“资金空转”的问题、“青睐国资”问题、银行“雨天收伞”问题等说明,可以把马强行拉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因此,储备政策,更多的是结构性的政策,需要做智慧化的设计。

重要的是,还需要协同考虑地方债务、币值稳定(对外)、地产止跌、金融风险、培育内需动力等。

这几个因素可能构成了“不可能三角”。

举个例子,如果扩大金融对地产的无原则救助(不考虑道德风险),一方面会导致新的地方隐债。毕竟,去年“11.08”以后,已明确了不能再新增隐债了;另一方面,会恶化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预期,间接冲击汇率。外需弱化,本身导致贬值预期的情况下,这一招要更加慎重了。

总之,没有什么“一招鲜”的政策,所有可能的选择,凡是大招的,都要权衡利弊;嘴上说很容易,要大招、要救助,但什么是大招,又说不出个一二三。其实很难的。各地的小打小闹、技术上的修补,搞了公积金额度增加、补贴等,边际上有用,但对数亿万亿级别的市场,影响不大。

此次关税战,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对“内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美国强大的内需,这是特朗普敢肆意妄为,到处挥舞关税大棒的强大底气。具体来说,美国的福利体系和消费习惯,建立在其庞大的养老金储备基础上(第二三支柱合计超过38万亿美元),民众没有存款习惯,背后是强大的美债支持。而购买美债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

其次,我国大陆的产品出口,已从低端、中端逐渐走向高端(比如新三样),很多行业对全球生产制造拥有足够的控制力。竞争对手除了国外,更多的是国内,这是内卷式竞争的根源,也可能引发所有外需客户的警惕,“再全球化”就是这个意思,即各国都会自发保护自己的产业和就业。

最后,一个小国(比如韩国),可以通过某个科技突破,带动外需,养活国民。但对于有14亿人口的中国,必须要重视内需。这是全球大国竞争最重要的砝码。除了美国,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内需潜力。

这就是为何,我们把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要会议在“谈到投资”时,强调的也还是对消费有牵引和带动的投资。

因此,对于何谓“内需”,全新的认识是:

一方面,其绝非工具化,比如为了去化产能、为了应对出口下行;

另一方面,其绝非短期之举。

此外,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这就是为何,近期特别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加大力度“投资于人”,不仅关乎当下群众生活,更是在为未来储备发展潜力。

此次会议,强调“四稳”,“稳就业”为先!

因此,并没有倒向稳增长,保持定力、沉着冷静是主基调!

这就是官方所重点强调的,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新时代以来,多少泰山压顶的时刻,多少风高浪急的挑战,多少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风雨不动安如山”。

因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工业体系与供应链生态;

因为,我们的产业规模大、门类齐全、集群化特征明显、配套能力强;

因为,我们的城镇化潜力非常大,还有3.8亿的流动人口;

因为,我们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内大循环的大幕,才刚刚来开;

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总结一句,内需庞大、强大,这是吸引全球资本、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基石。过去,美国是这样的国家。

未来,中国要往这个方向走!

对房地产来说,2021年主动管理风险,到现在,经过四年调整,初步实现了泡沫的部分出清、风险的软着陆。

所以,这次重要会议,并没有强调保交房、企业风险等。

强调了什么呢?住房消费的内需!

从外需向内需为主、内外需并重转变。过去那种低端、低成本竞争的战略,就要退出历史了。因此,房地产给工业园区的市政基建及招商引资融资的功能也要退出了,房子的金融属性退出了。

相应的,高房价和不给打工人建保障房,这种逻辑也不和时宜!

新时期,住房的定位就是回归到大宗消费品,发展路径和定位就在于切入到内需和国内大循环的架构中。所以,近期各地对于地产的表述,基本上放在消费架构中。比如4月18日公告的《贵州省提振消费实施方案》,比如《青岛实施住房“以旧换新”促进住房领域消费工作方案》。

住房消费的主体在哪?主要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大的年轻人、新市民和外来人口。我们有高达3.8亿的流动人口,他们不仅是劳动主力军,也是消费主力军、生育主力军,也是住房市场的主力军。

重要会议的表态,与房地产相关的,讲了4个方面:即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

前面两个政策,主要就是搭建城市完善的、低成本的基础设施,降低市民化成本,从而催生自然而然的住房消费,这也是为未来储备潜力。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这是住房供给侧改革,在普遍旧模式的产品供给上,嵌入新产品,牵引和带动需求,产生鲇鱼效应,促进房屋的循环。

如果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领域的内循环,就是租赁需求和买卖需求、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新房需求和二手房需求之间的循环。政府更重视的是,这些循环能带来的产业链、就业链、消费链。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这是其支柱产业定位的天然优势。

为了发挥这个优势,下一步的政策,从宏观面来讲,就是生育补贴、免费学前教育、农民养老金等等;从房地产政策来讲,就是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以旧换新、打造“好房子”。

这些政策叠加在一起,必然就是不同层级、品类住房需求良性循环的图谱!

当然,房价稳定的广泛预期还待形成。房价不稳会影响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预期,削减居民部门的财产性收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所以,会议也提了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

注意的是,此次用语是“优化”,也就是在用途、价格、主体上改进,而不是国家队进场托底。我预测,未来更多的是“一事一议”的成功案例,而无法大面积推广,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所谓大招。

现在,终于回归到正道上了!

居民就业稳定,收入才能稳定,房地产才能稳定!

人民越富裕、内需越旺盛、国家越强大,这大概就是美国此次挥起大棒能够告诉大家的。

这几年,稳房价的压力有多大,大家是深有体会的。政策之所以效应收窄,很大程度在房地产之外,即就业、收入、预期不稳。于是,就诉求于“政策不能停”。但事实上,一直靠外部政策救助的市场,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这就是为何,微观市场对政策救助是那么的淡定。

同时,这两年尽管价格下跌了不少,但其带来的直观效应,就是微观主体消费门槛的降低。比如,笔者所在的广州,200万以下的房子交易,在2024年占比40%,100万以下的占比也有15%。

过去买不起的房子,现在很多打工人买的起了。

这也打破了很多人的一贯逻辑,房价买涨不买跌,微观层面的诉求很简单,并未像很多人想的那样算计。他们需要的是,怎么努力赚钱,在城市扎根下来,养活儿女。只是,网上发言的没有他们。

因此,房价下跌也好、租金下跌也好,从新市民、外来人口的角度看是有利的。当然,如果从全球来看,房价下跌引发的问题很多。因此,我们要实现的是,考虑多重目标后,能实现相对平稳的过渡。

很多人寄希望于大放水救助。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前面已讲了。再者,尽管房价相比四年前跌了不少,但对潜在需求来说,还是很高。很简单,15年前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用5年的收入就能买一套房。现在,即便是985的博士,在一线城市相对中心的地段,10年的收入能买得起吗?

因此,大放水或无原则托底,姑且不论谁来承担、讲不讲资金平衡,这样做,无疑是希望将现在的房价拖出、甚至拉起来。短期看,对经济有些贡献,但这对于日渐低迷的生育、消费,不是好消息,对长期的内需培育,更是坏消息。这个短期和长期的帐,管理层看得很清楚了。

因此,未来的政策,一边是修复基本面,一边是继续做房地产软着陆、挤泡沫的过渡。这种过渡,有痛但能做到分散和可承担。长期来看,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转换。

来源: 凤凰网房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河南】交投集团“五大举措” ... 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为迎接“五一”假期出行高峰,河南交投集团坚持“群众满意出行是我们的最大目标”,针...
湖北:让农民凭个人信用价值、农... 转自:新华财经近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财政厅、人行湖北省分行、湖北金融监管局联合...
袁达职务调整,出任国家发改委秘... 编辑 | 余晖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27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
花旗17年来首次给予Burbe...   巴宝莉集团 这位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对这家苦苦挣扎的奢侈品股持中性评级的分析师自2008年以来...
“五一”首日开启“人从众” 模... 假期首日,你在出去玩的路上了吗?5月1日,全国迎来“五一”假期首日出行高峰。有的旅客还在路上,去哪儿...
这个五一,来政府食堂吃饭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每逢节假日,热门景区内就餐难的场景频频在社交平台刷屏。今年“五一”假期,北京门头沟...
中卫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转自:中卫发布【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中卫市气象台2025年5月1日15时55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预...
损失高达数百万!我驻日使馆紧急... 近期,多名在日中国公民遭遇电信诈骗,损失高达数百万元。“五一”假期已至,驻日本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特别...
司法部、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就《中... 转自:司法部2025年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07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组图丨备战省运会,训练不停歇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余劭劼)今天,由长沙市足球协会组织的2011(U14)和...
《水饺皇后》领跑五一档票房,《... 5月1日,竞争超级激烈的2025年五一档正式拉开帷幕。据灯塔专业版及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
文化中国行丨AI带你打开《姑苏... 转自:中国蓝新闻 当五月的晨光穿透云层,我们迎来劳动者的...
别让“刺激”变“惊魂”!“五一... 转自:国家应急广播“五一”假期到了游乐场成为不少人的打卡地之一摩天轮、过山车、大摆锤......各类...
栾兴刚代表资格终止 担任的滨州...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4月29日,滨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显示:滨城区选举的聂在建和阳信县选...
新势力4月交付迅速升温:零跑、... 财联社5月1日讯(记者 徐昊)5月1日,零跑、小鹏、理想和蔚来四家新势力车企相继公布各自4月交付情况...
以青春经济为引擎 沪郊朱泾“文... 5月1日上午,金山区朱泾镇花开海上生态园内,“一路‘声’花”音乐节与西甜瓜嘉年华同步启幕。一群青年推...
飞车特技、峡谷漂流、高空挑战…... 转自:北京号“五一”小长假还在纠结去哪玩?十渡镇全新升级新玩法——夜游狂欢+峡谷漂流+鲟鱼盛宴+高空...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北极植物?最新...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5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球变暖环境下,北极地区植物有何影响和变化?国...
从“一座城”走向“一个圈”——... 转自:吉林日报花开吉林,春意盎然。晨曦初现,在长春海谱润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试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
这面太空超强“反射镜”,实现新... 记者今天(5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2025年4月27日,“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