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财讯
本文由公众号李宇嘉地产笔记出品
从3月份开始,官方不断释放“有充足储备政策工具”的信号;
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重提了去年“9.24”提出的“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简单推理,也应该有像去年四季度的“组合拳”政策。
比如,降准降息、“两新政策”(包括以旧换新)、置换地方债务、支持股市的货币政策创新等;
其次,这次关税战导致的外需冲击很大,类比1998年、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应该也有“大招”应对。
比如,1998年推出了开启楼市繁荣20年的“房改”(23号文);再比如,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等。
但4月25日的高层会议,以及4月28日四部门“稳就业稳经济”部署,并未传达出令人振奋的消息。
我看了各方表述,更多的是落实之前安排的政策,背后的基调就是保持定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方面原因在于,外需冲击多大,还有不确定性,还未落定。同时,国际经贸斗争的新提法,背后是一场应对的“持久战”。
这意味着,不能一下子就把炮弹打光!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998年、2008年,以及2014年(三去一降一补),当前总量级的政策,空间很窄了。
所谓总量级的政策,就是大家眼里的“大放水”!如果放在过去,这是很容易的,办公室里发个文件,基建项目在各地迅速上马,百姓搬着小板凳冲入售楼处,开发商马上杀入土地市场。
但如果看看这几年M2和社融的规模,其实“放水”不可谓不努力,但“资金空转”的问题、“青睐国资”问题、银行“雨天收伞”问题等说明,可以把马强行拉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因此,储备政策,更多的是结构性的政策,需要做智慧化的设计。
重要的是,还需要协同考虑地方债务、币值稳定(对外)、地产止跌、金融风险、培育内需动力等。
这几个因素可能构成了“不可能三角”。
举个例子,如果扩大金融对地产的无原则救助(不考虑道德风险),一方面会导致新的地方隐债。毕竟,去年“11.08”以后,已明确了不能再新增隐债了;另一方面,会恶化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预期,间接冲击汇率。外需弱化,本身导致贬值预期的情况下,这一招要更加慎重了。
总之,没有什么“一招鲜”的政策,所有可能的选择,凡是大招的,都要权衡利弊;嘴上说很容易,要大招、要救助,但什么是大招,又说不出个一二三。其实很难的。各地的小打小闹、技术上的修补,搞了公积金额度增加、补贴等,边际上有用,但对数亿万亿级别的市场,影响不大。
此次关税战,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对“内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美国强大的内需,这是特朗普敢肆意妄为,到处挥舞关税大棒的强大底气。具体来说,美国的福利体系和消费习惯,建立在其庞大的养老金储备基础上(第二三支柱合计超过38万亿美元),民众没有存款习惯,背后是强大的美债支持。而购买美债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
其次,我国大陆的产品出口,已从低端、中端逐渐走向高端(比如新三样),很多行业对全球生产制造拥有足够的控制力。竞争对手除了国外,更多的是国内,这是内卷式竞争的根源,也可能引发所有外需客户的警惕,“再全球化”就是这个意思,即各国都会自发保护自己的产业和就业。
最后,一个小国(比如韩国),可以通过某个科技突破,带动外需,养活国民。但对于有14亿人口的中国,必须要重视内需。这是全球大国竞争最重要的砝码。除了美国,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内需潜力。
这就是为何,我们把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要会议在“谈到投资”时,强调的也还是对消费有牵引和带动的投资。
因此,对于何谓“内需”,全新的认识是:
一方面,其绝非工具化,比如为了去化产能、为了应对出口下行;
另一方面,其绝非短期之举。
此外,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这就是为何,近期特别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加大力度“投资于人”,不仅关乎当下群众生活,更是在为未来储备发展潜力。
此次会议,强调“四稳”,“稳就业”为先!
因此,并没有倒向稳增长,保持定力、沉着冷静是主基调!
这就是官方所重点强调的,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新时代以来,多少泰山压顶的时刻,多少风高浪急的挑战,多少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风雨不动安如山”。
因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工业体系与供应链生态;
因为,我们的产业规模大、门类齐全、集群化特征明显、配套能力强;
因为,我们的城镇化潜力非常大,还有3.8亿的流动人口;
因为,我们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内大循环的大幕,才刚刚来开;
因为,我们有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总结一句,内需庞大、强大,这是吸引全球资本、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基石。过去,美国是这样的国家。
未来,中国要往这个方向走!
对房地产来说,2021年主动管理风险,到现在,经过四年调整,初步实现了泡沫的部分出清、风险的软着陆。
所以,这次重要会议,并没有强调保交房、企业风险等。
强调了什么呢?住房消费的内需!
从外需向内需为主、内外需并重转变。过去那种低端、低成本竞争的战略,就要退出历史了。因此,房地产给工业园区的市政基建及招商引资融资的功能也要退出了,房子的金融属性退出了。
相应的,高房价和不给打工人建保障房,这种逻辑也不和时宜!
新时期,住房的定位就是回归到大宗消费品,发展路径和定位就在于切入到内需和国内大循环的架构中。所以,近期各地对于地产的表述,基本上放在消费架构中。比如4月18日公告的《贵州省提振消费实施方案》,比如《青岛实施住房“以旧换新”促进住房领域消费工作方案》。
住房消费的主体在哪?主要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大的年轻人、新市民和外来人口。我们有高达3.8亿的流动人口,他们不仅是劳动主力军,也是消费主力军、生育主力军,也是住房市场的主力军。
重要会议的表态,与房地产相关的,讲了4个方面:即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
前面两个政策,主要就是搭建城市完善的、低成本的基础设施,降低市民化成本,从而催生自然而然的住房消费,这也是为未来储备潜力。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这是住房供给侧改革,在普遍旧模式的产品供给上,嵌入新产品,牵引和带动需求,产生鲇鱼效应,促进房屋的循环。
如果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来看,住房消费领域的内循环,就是租赁需求和买卖需求、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新房需求和二手房需求之间的循环。政府更重视的是,这些循环能带来的产业链、就业链、消费链。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这是其支柱产业定位的天然优势。
为了发挥这个优势,下一步的政策,从宏观面来讲,就是生育补贴、免费学前教育、农民养老金等等;从房地产政策来讲,就是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以旧换新、打造“好房子”。
这些政策叠加在一起,必然就是不同层级、品类住房需求良性循环的图谱!
当然,房价稳定的广泛预期还待形成。房价不稳会影响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预期,削减居民部门的财产性收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所以,会议也提了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
注意的是,此次用语是“优化”,也就是在用途、价格、主体上改进,而不是国家队进场托底。我预测,未来更多的是“一事一议”的成功案例,而无法大面积推广,自然也就难以成为所谓大招。
现在,终于回归到正道上了!
居民就业稳定,收入才能稳定,房地产才能稳定!
人民越富裕、内需越旺盛、国家越强大,这大概就是美国此次挥起大棒能够告诉大家的。
这几年,稳房价的压力有多大,大家是深有体会的。政策之所以效应收窄,很大程度在房地产之外,即就业、收入、预期不稳。于是,就诉求于“政策不能停”。但事实上,一直靠外部政策救助的市场,难以实现真正的稳定。这就是为何,微观市场对政策救助是那么的淡定。
同时,这两年尽管价格下跌了不少,但其带来的直观效应,就是微观主体消费门槛的降低。比如,笔者所在的广州,200万以下的房子交易,在2024年占比40%,100万以下的占比也有15%。
过去买不起的房子,现在很多打工人买的起了。
这也打破了很多人的一贯逻辑,房价买涨不买跌,微观层面的诉求很简单,并未像很多人想的那样算计。他们需要的是,怎么努力赚钱,在城市扎根下来,养活儿女。只是,网上发言的没有他们。
因此,房价下跌也好、租金下跌也好,从新市民、外来人口的角度看是有利的。当然,如果从全球来看,房价下跌引发的问题很多。因此,我们要实现的是,考虑多重目标后,能实现相对平稳的过渡。
很多人寄希望于大放水救助。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前面已讲了。再者,尽管房价相比四年前跌了不少,但对潜在需求来说,还是很高。很简单,15年前的高校毕业生,可以用5年的收入就能买一套房。现在,即便是985的博士,在一线城市相对中心的地段,10年的收入能买得起吗?
因此,大放水或无原则托底,姑且不论谁来承担、讲不讲资金平衡,这样做,无疑是希望将现在的房价拖出、甚至拉起来。短期看,对经济有些贡献,但这对于日渐低迷的生育、消费,不是好消息,对长期的内需培育,更是坏消息。这个短期和长期的帐,管理层看得很清楚了。
因此,未来的政策,一边是修复基本面,一边是继续做房地产软着陆、挤泡沫的过渡。这种过渡,有痛但能做到分散和可承担。长期来看,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转换。
来源: 凤凰网房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