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0日上午,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地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如何布局谋划,我们不妨从一些关键词语中寻找答案。
“新质生产力”
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飞的”飞越黄浦江上空,能从另一个角度领略“夜上海”的美;从临港的汽车智造,到洋山无人码头,再到社区里的“机器人管家”。
新科技,新应用,新赛道,新突破……无数诸如此类的“缩影”成为上海经济增长再创新高的生动注脚。
当前,上海正处于城市转型的重要关口。如何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成为观察的视角之一。作为上海着力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自2017年起,上海便率先将人工智能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去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7%,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备案。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值同比增速高达13.2%,成为拉动全市GDP增长的重要动力。
而从更大范围来看,过去十年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GDP比重从15%增至43%。这些数字加清晰地勾勒出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引擎的决心与成效。
“抓住关键性 决定性因素”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种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讲得最多的就是“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改革开放是“何以上海”的关键一招。从“杀出一条血路”到“闯出一条新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践课题在转换,上海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激发更大发展动能的时代课题。
从全国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国首批自由贸易账户开设、全国首个沿海捎带新政,到每年11月,进博会唱响“开放之歌”。这背后,是上海主动对接全球先进的规制、规则,实施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加安全的开放,实现从要素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持续突破转变。
“精准定位”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
2025年,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此时,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心之城链接全球。加快“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上海实现这一战略主动的最佳途径。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的发展得益于领全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发挥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举足轻重,同时也受益于全国的发展。
缩放地图,占4%国土面积的长三角,空间距离正在无限拉近。
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所需约零部件、材料结构带动起上海、合肥、杭州、苏州、镇江等长三角城市,携手强链补链延链,共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既是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的真实写照,也是三省一市“握指成拳”共赴未来。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今后上海将如何向世界生动地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秦扬轲
责编: 赵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