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拉姆安拉4月30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巴勒斯坦人和土地,就像“鱼和水”
新华社记者黄泽民
巴勒斯坦导演哈姆丹·比拉勒至今都还记得大约20年前在约旦河西岸的一次袭击。那是一个周五,他和家人正围坐在帐篷里吃饭,突然帐篷内一声巨响,等所有人反应过来,才发现是被人从外面投掷了爆炸物。
“没有人受伤,但食物都被毁了,我很难过。”近日,坐在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南部马萨费尔亚塔地区的家中,比拉勒告诉新华社记者,那时他还小,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现在我们懂了,那是以色列人想给我们造成巨大压力,逼迫我们离开家园。”
今年3月初,一部关于马萨费尔亚塔地区现状的纪录片获得奥斯卡奖,这部影片是由包括比拉勒在内的4名来自巴以地区的导演联合执导的。获奖后不久,比拉勒在约旦河西岸拍摄时遭到犹太定居者袭击。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尽管约旦河西岸并非主要战场,但该地区巴以矛盾急剧激化,以色列的控制显著收紧,以军行动大规模升级。在这片土地上,巴勒斯坦人眼见自身的话语权、安全感日益萎缩。
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与犹太定居者冲突日益加剧。近期多份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在约旦河西岸多地,犹太定居者用棍棒、石块、胡椒粉喷雾剂等袭击当地巴勒斯坦村民。比拉勒说,就在采访前两天,有犹太定居者袭击了马萨费尔亚塔地区一名巴勒斯坦男性,这名伤者因为送医延误,一条腿被截肢。在约旦河西岸南部,已经有巴勒斯坦村庄出于无奈被迫整体搬离。“你要是去耕地,定居者会把你赶出来。”比拉勒说。
如果说与犹太定居者的冲突还不至于导致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的话,那么以色列当局拆除巴勒斯坦人房屋的行动便是沉重一击。联合国报告显示,在约旦河西岸以色列控制的C区,单是今年1月1日至4月14日,已经有456处巴勒斯坦人的建筑被以色列当局拆除,导致445人流离失所,其中包括112名儿童。
以方常常以缺乏以色列颁发的许可证为由拆除巴勒斯坦人的建筑,但联合国的报告反复提到,巴勒斯坦人几乎不可能获得这些许可证。
在约旦河西岸南部,记者遇到了当地居民阿拉·纳特谢。去年10月他刚建的婚房被以方拆除,现在他一个人住在几十米开外、临时搭建的住所里,不远处是一条以色列控制的公路,车辆往来频繁。纳特谢说,他建房的地是从别的巴勒斯坦人那里买的。去年4月以方第一次下达拆除通知,理由是他没有建筑许可证。之后他想通过法律程序申诉,但没有结果。坐在房子的废墟上,纳特谢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搬回那块属于他的土地。
情况还在恶化。今年1月,以军以“反恐”为名,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目前仍在持续,已经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4月联合国报告显示,约旦河西岸北部多座难民营已经几乎空无一人,以军在难民营中设立哨所,对难民营基础设施进行了严重破坏。报告说,在某些情况下,部分当地居民只有不到24小时的时间撤离,他们曾试图返回或取回自己的财物,但遭到以军拒绝。
记者今年3月在约旦河西岸北部杰宁难民营外围看到,难民营多个入口设置了很高的土堆,明显是禁止入内的意思。向内望去,可以看到曾经热闹的主干道已经被整条挖开,泥泞不堪。难民营内有浓烟升起,除了以军车辆,看不到有人的踪迹。
在其中一个入口处,巴勒斯坦人穆罕默德·贾阿斯建议记者不要再往里走,因为没有人知道是否已经有枪口瞄准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贾阿斯说,就在前一天,以军拆毁了他们在难民营里的房屋。
“土地”“家园”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比拉勒告诉记者,他家很多代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父亲、祖父都在这里过世,他曾经在村子里四处放羊,他小的时候跟着家人出行……那是他的回忆,他的人生。
“没有过去的人没有未来。鱼离开水无法存活,这就是巴勒斯坦人和土地之间的联系。人们有权利安全地待在家里。”比拉勒说,今年3月在被多名犹太定居者袭击后,他从医院回到家,看到门口还残留着自己的血迹,“那是我的一部分生命融进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