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网易科技《态度》栏目
作者 | 崔玉贤
编辑 | 丁广胜
4月19日,发令枪响,一场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的较量开始了。
“啊,机器人摔倒了。”、“小顽童(松延动力)跑步姿势很好,很流畅,太萌了。”、“这是对人形机器人的一次真实测试。”、“天工机器人一直在遥遥领先呀。”……
一场大风恶劣天气导致了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推后一周,不仅没有给这场赛道关注度降温,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天工队参赛选手“天工Ultra”,最先以2:40完成这场距离为21.0975公里的长跑比赛。根据介绍,天工Ultra身高180cm,体重52kg,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km/h。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获得亚军、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季军。
比赛结束后,天工参赛队伍向网易科技表示,它不仅是一场传递马拉松精神的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机器人技术与体育竞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人机共跑“半马”进一步拉近了前沿科技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同时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本体硬件可靠性、具身大小脑的泛化性和鲁棒性等关键共性难题的解决,加速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和大规模应用落地。
21公里背后的技术挑战赛
根据赛制,这场马拉松遵循了“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原则,人形机器人与运动员将在起点同时鸣枪起跑。为确保人机安全,比赛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机器人虽与运动员共享同一路线,但各自拥有单独赛道。
整个赛程距离为21.0975公里,设置了7个补给站。补给站的内容非常值得一提,主要包含3个方面:参赛队伍可以更换机器人所需电池;出现突发状况还可以更换机器人;还有些安全设备或者辅助工具可以补给。
在实际比赛当中,我们看到人形机器人确实出现多次换电的需求,有些还需要进行冷却液的补给,关键的螺丝调整,也有些机器人出现了摔倒的情况。
在控制设置中,企业可以选择人形机器人自主奔跑,也可以选择跟随遥控奔跑。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有近20支队伍参加,有来自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各地20多个人形机器人企业。有天工Ultra、宇树G1、众擎 PMOI、夸父机器人、逐日机器人、CASBOT SE机器人、钛虎机器人、神农机器人、幻幻机器人、轩辕机器人、N2机器人(松延动力)、小巨人机器人等队伍。
在路面设置上,并未为人形机器人专门铺路,这意味着机器人需要跨越轨道,坑洼裂缝路段,草地、石子路等。据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机器人需要经过6个左转弯、8个右转弯。这些路段对机器人来说都是挑战。
相关专家分析称,参赛的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的多项核心挑战,第一个就是动态平衡的持久性,“半马”考验了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需要应对路面坡度变化以及抵抗侧风干扰。
第二,续航能力,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长在2小时-4个小时,比赛过程中,需要更换1-2次电池,且电机高负荷运转易引发过热停机。
第三则是环境感知的极限测试,赛道有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人形机器人需要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系统,对路面进行判断。据了解,在测试中,某家人形机器人就出现了脚踝连接处的断落。
第四则是机械耐久性,就像人类跑步也出汗,关节损伤一样,人形机器人也会由于超长时间的高负载运行带来零部件的摩擦,磨损,甚至出现过热导致机器人关机的情况发生。“关节发热可能是对人形机器人长时间跑步最大的挑战。”央视的评论员也如此表示。
天工参赛队也表示,马拉松比赛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综合性能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天工Ultra”因其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同时机器人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持续的冲击和振动给机器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劳损伤。
因此,“天工Ultra”通过结构的持续优化,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加上巧妙的缓冲结构,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达到长距离奔跑本体不损坏。此外,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关节导热技术以及整机热仿真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比赛结束不是终点 跌倒也是一种美丽
当然,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这场半马比赛,争议也很大。尤其是前一段时间朱啸虎公开唱衰人形机器人,并已经陆续退出了在该领域的投资。朱啸虎认为,商业路径不清晰,而且没有落地的应用场景,无法为客户创造价值。
投资人姚海波曾直言,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最后生存年。有人可能会说,如此紧迫的关头,还有时间跑马炫技?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机器人“跑马”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向网易科技表示,这次比赛是“科技的一小步,科普的一大步”,让人形机器人走入大众的视野和讨论,营造一个机器人友好的社会环境有积极影响。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产品创新期’,用相对平坦公路路面长距离比赛,来体现国产机器人双腿平衡能力、运动控制能力、电池续航能力,会引发各行各业的场景思考与产业需求。”田丰提到。
根据报道,在开赛后4个小时,只有7支队伍完成了比赛,大部分参赛队并未坚持到最后13KM的观察站。
正如上文提到,人形机器人大部分中途都要换一下电池,有些出现了摔倒的情况,有些需要冷却剂喷洒在膝盖等部位。虽然不完美,但毕竟这是首次比赛,主办方也呼吁社会给予更高的宽容度。
田丰也表示,人生下来是通过摔倒来学会走路的,通过犯错误来理解物理世界,没有错误就没有进步!所以通过比赛环境中的conercase来测试机器人行动边界与隐患,也会反映出我国仿真测试平台、机器人物理测试场等产业链的必要性,就像无人机飞得好要靠靠飞控系统,机器人跑得快跑得稳要靠运控系统,好的运控软件能发挥出硬件的全部潜力。
上一篇:一个黑乎乎的铁家伙浮出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