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中能煤田公司袁大滩煤矿机修厂火花飞溅的车间里,一场价值3000元与100元的对决正在上演。4月14日,该厂电焊班仅用三个小时、半卷焊丝的成本,成功攻克采煤机核心部件修复难题,这背后是矿井“六精管理”体系释放的创新动能。
天价维修VS 极限自救
4月14日早班,11210工作面检修班在检修过程中发现导向滑靴耐磨层磨损严重,必须立即处理。接到综采队反馈后,机修厂厂长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修复方案。按照常规处理流程,外委维修滑靴组件需要3000元,且时间较长影响生产。机修厂技术骨干凭借对设备结构的了解,决定尝试自主修复。他们细致分析滑靴磨损情况,设计出一套经济高效的补焊方案。
经过反复试验与调整,最终仅花费不到100元材料成本,就实现了导向滑靴的及时修复。这一成果不仅大幅降低了维修成本,更彰显了公司“六精管理”体系在激发员工创新潜能、推动降本增效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层管控VS老旧套路
走进机修车间,墙上张贴的《焊接作业九步法》流程图格外醒目。电焊班长宋富祥正向该班组职工讲解着每一步操作的要领。在他身后,青年技工刘鹏正专注地打磨着焊接面,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我们建立了从厂级、班组级到个人级三个层级的技术管控体系”,机修厂厂长介绍道,“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技术标准和责任分工。厂级负责整体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审核,班组级负责具体施工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个人级则要求每个员工都必须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精度博弈VS 能用就行
在补焊作业区,技术员张耀辉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精密的测量工具,对修复后的导向滑靴进行最后的精度校验。“我们的目标是实现1毫米的精度控制,确保每一个焊点都精准无误”他解释道。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机修厂对技术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就像给滑靴穿上了纳米级铠甲”,参与攻关的党员高级技师马礼波介绍,通过反复试验,将每一层堆焊的厚度精确控制在1毫米以内,同时保证了足够的硬度。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导向滑靴的耐磨性,还大大降低了焊接过程中热应力的影响,有效延长了部件的使用寿命。
“以前,我们对采煤机部件的维修总是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但现在,我们要追求的是‘好用、耐用、成本低’的完美平衡”。马礼波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技术创新的自豪与执着。
如今在袁大滩煤矿,“用六精破解技术难题,用标准降低创新门槛”已成为全员共识,这条100元焊丝铺就的降本之路,正延伸向更广阔的技术创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