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越来越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而这之前,还有一个引发普遍的关注的消息:最近,云南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发布通知,明确提出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内容包括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升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持续实行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等。
无独有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时,确定的2025年内蒙古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就包括“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和学生占比达到50%以上”。而山西方面,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分类实施高校改革,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55%。
多省明确提出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目标的背后,一个大趋势必须重视:时代转型下,教育已经直接跟生产力挂钩,搞不到钱的专业,必须先靠边站。
为什么会出现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的趋势?
这要从当下的背景找原因,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原则就是要服务国家发展,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而在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了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的要求,紧接着,就是全国各省份陆续发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高等教育专业调整”也成为高频词。
什么是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先进制造,总之,什么产业被美国制裁了,基本就是国家需要的了。
国运之战,避不开科技战,人才储备必须跟上,同时,以AI为代表的科技潮流席卷全球,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造成的就业新格局就是传统岗位大量淘汰,新型岗位激增,更要求人才具有复合型技能。
所以国家明确提出了措施: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
这个局面下,就必须海量培养“新人”。职业技术端,教育部新增的集成电路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点就有2123个,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点数量分别增加52%、43%、33%至105个、97个、280个。
而到了高等教育这边,改革的力度更大了。
先看去年的效果,黑龙江,2024年全省的本科专业调整比例提前一年超过国家目标;湖北,面向前沿领域新设106个专业;贵州去年,理工类本科专业在校学生占比达33.2%。
而到了今年,各地任务更加艰巨。山西,2025年将调整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55%。江西,要优化调整高校8%左右学科专业。安徽,目标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本专科专业点800个,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
浩大的专业洗牌改革,正在进行时,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和时代发展,要和生产力紧密挂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专业地位跃升,就有专业的弱势。
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团队发起的关于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与社会认知现状的调研报告,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文科生的就业预期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具备生产力相关硬技能的理工科背景毕业生,文科专业的沟通、写作等软技能在市场中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而且,文科的走低,不仅是在国内,全球范围,其地位都在下降: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二十多个系,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也宣布取消历史、文学、艺术等 “实用性” 不强的专业。
但其实,科技大规模改变生产力的当下,文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价值还没完整展现出来,自然处于尴尬时期。当下,国内已经有声音呼吁要保护文科,防止一窝蜂似出现高校专业厚此薄彼的现象。
专业大洗牌,背后还是时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