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打黑”!最高悬赏500万
创始人
2025-03-14 17:21:50
0

又一车企响应“清朗”行动号召,对网络谣言和黑公关现象发起悬赏。

日前,极氪汽车发布公告,将针对商业诋毁、抹黑造谣、恶意投诉、无底线博流量、集纳负面信息、冒用官方等损害企业声誉的不法行为,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专业机构合作,开展证据固定和违法犯罪举报、起诉等全链条处置,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并悬赏最高500万元征集“黑公关”和网络水军的线索及证据。

“我们始终尊重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和建议,但对恶意攻击和抹黑行为,我们也将坚决采取法律手段,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极氪表示。

公开招标+重金悬赏

在新能源汽车持续热销的当下,新能源车企成为网络“黑嘴”及“黑公关”舆论攻击的重灾区。许多车企都曾遭遇过恶意诋毁、虚假信息、有组织的水军攻击等性质恶劣的网络谣言攻击。

以鸿蒙智行为例,近期,“鸿蒙智行法务”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24年5月以来,某公司操纵数十家MCN机构使用上万个账号发布、评论大量恶意造谣、抹黑、诋毁鸿蒙智行品牌及产品的虚假信息,严重误导社会公众,损害鸿蒙智行品牌和产品声誉,目前该公司多人已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并被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当前,中国品牌正处于“换道超车”的关键时期。在此时间节点上,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影响车企声誉和正常经营,还严重损害中国汽车品牌形象,侵蚀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基于此,一众车企举起法律武器,捍卫企业声誉。

此前,鸿蒙智行、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都曾通过法务部门积极应对网络谣言问题,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极氪也在此次公告中解释,此次“打黑行动”的原因是,近期,其注意到在互联网各类内容及社交平台上,出现集中性、有策划、有组织地对极氪品牌、产品、高管及员工,进行恶意贬低、拉踩、诋毁和人身攻击的相关内容。

为此,极氪决定,将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向全社会招募极氪汽车企业名誉权维护专业机构。针对各互联网平台上对极氪的商业诋毁、抹黑造谣、恶意投诉、无底线博流量、集纳负面信息、冒用官方名义等违法行为,开展追根溯源、证据固定、行政违法举报、民事侵权起诉、刑事犯罪控告等全链条处置。

同时,其还将正式面向广大网友及社会各界,公开征集黑公关和网络水军恶意攻击极氪品牌及产品的线索和证据,经极氪法务部查证属实、有效、来源合法,并获得相关司法机关、执法机关采纳的,将依据线索、证据价值给予1-500万不同额度的人民币奖励,并对提供线索的个人或组织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

事实上,极氪此次企业名誉权维护和悬赏打黑,不仅是对企业自身权益的维护,聚焦产业发展,也有助于改善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同时,无序、恶性的“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这不仅导致汽车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还催生出一些对竞争对手进行造谣抹黑的“口水战”,对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来自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今年也就行业解决“内卷”竞争积极建言献策。

当下,极氪启动企业声誉维权专项正是对反“内卷式”竞争,共同营造良性健康的行业网络舆情环境的深刻践行。

同时,极氪此举也是在响应国家“清朗”行动。

日前,中央网信办发布,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重点整治任务。包括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处置集纳负面信息,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从事虚假不实测评,诋毁产品服务质量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法务部常态化”, 坚持正向的、良性的舆论监管能有效推动行业从 "舆论博弈" 回归 "价值竞争",助力汽车产业良性竞争、正向发展。

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路发展,充满挑战与坎坷,许多品牌今日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长久以来的辛勤付出,但一场恶性舆论战就很有可能让其化为泡影。

因此,极氪此次悬赏打黑,还意在让更多人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维护汽车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共同营造良性健康的行业网络舆情环境,护航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CIS)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ST中青宝:董秘称类似问题已在... 投资者提问:如需定增或引入战投,公司目前具备条件或满足监管要求吗?董秘回答(ST中青宝(维权)SZ3...
小暑・防晒经济里的清凉生意经 2025年7月7日小暑,全国多地气温升高。此时持续攀升的,不仅是气温,还有同样火热的“防晒经济”。从...
中俄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 转自:千龙网莫斯科美利坚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西夫近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物产金轮朱清波当选董事长,聘任... 物产金轮(002722)发布公告,公司于2025年7月7日召开了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
【世界说】关税给美国经济带来了...   中国日报网7月7日电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近日报道称,今年四月,特朗普政府无视经济学家和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