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平妮 通讯员 任万虎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山东省德州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全市政法机关法治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动全市政法机关以强有力的政法担当释放司法效能,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和保障。
办案跑出“加速度”
3月2日凌晨两点,禹城市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依然灯火通明。法官通过“云晤”智能庭审系统,为某机械制造企业的专利侵权案进行跨省证据保全。这种“24小时响应机制”大幅压缩了知识产权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
依法惩治侵害企业权益的犯罪,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政法机关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德州市政法机关主动担当,在“利企”上出实招。聚焦现代化强市建设、服务业攻坚行动等重点工作,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先后出台政法机关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等10个方案和意见,开展全市规范行政执法“四个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送法进企”“结对帮扶”活动,主动化解企业风险、优化法治供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市公安局推出“机动车注销一件事”改革、市司法局聚焦“规范涉企执法”等“一把手”项目,均以问题为导向,直击企业痛点。这种“高位推动、清单管理”的模式,让改革从“纸面规划”转化为“地面实景”,形成了“部门领题、全市解题”的攻坚合力。
护企亮出“组合拳”
胜诉权益兑现是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维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
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厚植“人人、事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将“做实立审执一体化衔接配合,推进涉企买卖纠纷全流程实质化解”作为2025年度“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通过成立涉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联动中心,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全面提升涉企案件审执质效,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环境。在执行环节,迅速启动执行程序,依法采取多种强制执行措施,对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形成强大威慑。同时,充分考虑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采用“活封”“活扣”等柔性执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既需要打击治理的“刚”,也需要能动治理的“柔”。乐陵市涉企纠纷调解中心首创的“行业专家陪审团”制度,让87%的商事纠纷在诉前成功化解。某光伏企业债务纠纷调解现场,新能源协会专家用产业术语解析合同漏洞,双方当场达成和解协议。这种专业调解构筑的信任基石,助力德州荣获“中国投资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称号。
服务书写“新篇章”
德州市委政法委开展政企“面对面”活动,组织全市政法机关走访企业1万余家、商会协会500余家,联系对接工商联等部门500余次,收集问题和意见建议1000余条。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完了!”近日,市民张先生来到德州市政务服务大厅公安专区,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个人驾驶证、身份证更换业务。面对如此高效的办事效率,张先生连连称赞。
全市公安机关聚焦“发展所需、公安所能、企业所盼”,让服务经济发展更有“精度”。开展交管服务精细化提升行动,打造主城区“十横五纵”绿波网,建成大货车国省道临时停靠服务点40处,有效提升交通运输效能。优化车管服务,率先在全省推进车检“一件事”改革,车检效率明显提升。深化打造“快办、办好、群众满意”政务服务品牌,让公安政务服务更有“温度”。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及派出所、车管所大厅公安窗口全部落实“一窗通办”,可通办、网办业务260余项。全市12个县(市区)、10个“中心镇”实现公安政务服务实体进驻全覆盖,形成“15分钟公安办证圈”。创新打造“综合咨询”窗口,提供兜底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德州检察机关聚焦重点人群、重要领域、民生突出问题,深耕“德润民心”品牌,为合法权益“撑腰”,为困难群体“护底”,为长远治理“出招”。
德州市司法局的“法治体检”服务专班,三年累计为3700余家企业排查出1.2万个法律风险点。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推广“德企行”平台,全市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次数下降30%。
循法而行,励精图治。2025年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篇章已然开启,德州市政法机关奋力向前,汇聚起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夯实全市经济发展“软实力”的强大法治合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