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一则“顶流明星澳门豪赌输光十亿”的谣言如病毒般席卷中文互联网。今天,公安机关以行政拘留8日的处罚为这场闹剧画上句点,舆论场却留下更值得深思的命题。
相关链接:“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真相来了!
据警方通报,网民徐某强为博取流量、谋取非法利益,使用软件“某书”中AI智慧生成功能,输入社会热点词制作了标题为“顶流明星被曝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引发舆论海啸”的谣言信息。
为何一条由AI生成、毫无事实根基的信息,能在24小时内掀起全民狂欢?当算法编织的谎言轻易穿透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这场荒诞剧折射出的已不仅是个体的违法越界。
“天价豪赌”为假,但这些年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虚拟空间,流量早已成为可量化的“数字赌资”。徐某强,这位36岁网民的行为逻辑,恰似“赌场”中的赌徒:用AI工具批量生产刺激性信息作为“筹码”,将社交平台热搜榜视为“轮盘”,公众注意力则成了待收割的“赌金”。
这种扭曲的流量至上的思维方式,正在不断打破信息生产的基本伦理,人工智能的出现则为其添薪助柴。此前,某头部平台曾披露,日均处理的谣言举报量从2020年的12万条激增至2023年的47万条,其中娱乐类不实信息占比超六成。当“震惊体”取代事实核查,“反转剧情”压倒真相追寻,内容生产已成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概率游戏——制造者深谙“百条谣言中总有一条引爆”的统计学概率,用信息垃圾填塞公共空间,只为博取更高的爆款几率。
徐某强案揭示的不仅是工具滥用,更是一种必须正视的认知危机:在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里,受众逐渐丧失对信息源的追溯能力,更遑论对AI生成内容的鉴别意识。这种认知危机的特征,在谣言传播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初始AI文本经营销号添加细节形成“图文增强版”,娱乐自媒体嫁接真实明星姓名催生“指名道姓版”,最终在社群传播中衍生出“涉黑洗钱”等阴谋论变体。当每个传播节点都在进行“创造性误读”,真相在众声喧哗中碎成无法拼合的镜像。
必须指出的是,社交平台扮演的角色绝非无辜的“中立者”,其内置的流量分配机制,本质上是一套精密运作的“注意力定价系统”,“争议性”“新鲜度”“互动率”等指标的重要性超越了朴素的真相。这种设计天然激励着“劲爆”内容的规模化生产,也让平台成为谣言传播链条中的“隐形合伙人”,即便某个热搜谣言最终被证伪,其商业价值已在传播过程中完成变现。
这种“真相滞后于流量”的畸形生态,使辟谣往往沦为事后的装饰品。更无奈的是,谣言传播链终端的公众,在这场游戏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共谋者:对明星隐私的窥视欲、对财富神话的破坏欲、对阶层坠落的想象快感,这些心理在算法助推下,异化为某种集体狂欢。
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为个案画上句号,却揭示出更深层的治理困境。当前法律体系对网络谣言的规制,仍停留在“后果追惩”层面。而AI生成内容带来的“问责黑洞”、平台算法的责任界定等等问题,都需要治理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站在新技术革命的大门前,徐某强案无疑是又一声刺耳的警报:当生成式AI以指数级速度进化,当深度伪造技术逼近“完美复制”,人类会不会进入“后真相时代”?要阻止荒诞谣言升级为认知灾难,需要的不仅是更聪明的算法,更是重建信息文明的制度设计。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作者:潘高峰
编辑: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