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今年两会围绕经济增速目标、内需提振、科技革命、资本赋能与人口结构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与内部转型压力交织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凸显对经济韧性信心与高质量发展导向。本文将从政策逻辑与专家视角解析上述五大战略部署的深层意义。
5% 增速锚定:稳增长与促转型的战略平衡点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5年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延续2024年基准。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指出,5%左右的增长目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与各方面因素,兼顾需要与可能,从发展态势、能力条件、支撑政策等多方面判断,是可以实现的。
从需求端看,5%增速是稳就业与民生保障的关键。按2024年134.9万亿元总量计算,新增6.7万亿元财富空间可支撑工资与社保提升。供给端则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消费市场潜力及高素质劳动力。政策工具上,财政赤字率提至4%、超长期特别国债加码至1.3万亿元,消费以旧换新补贴翻倍至3000亿元,投资建设资金规模超5万亿元,均指向稳基本盘与育新动能。
香港信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强调,2035年GDP翻番目标的实现需2020年至2035年年均增速4.73%。鉴于前四年年均增速5.3%,2025年5%目标为后续结构性升级预留空间,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动能转换。
提振消费:政策工具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首位。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报告强调消费在经济循环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从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三方面协同发力。
具体措施包括: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以持续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补贴;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等。
“在政策支持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下,以旧换新政策有望加速存量市场焕新,叠加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迭代,耐用品消费韧性持续凸显;与此同时,康养文旅、数字服务等服务新业态也有望释放潜力,推动商品与服务消费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进一步夯实内需增长根基。”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
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深度融合
继2024年“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25年政策细化至产业赋能、终端应用与场景培育,明确“具身智能”为未来产业方向。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政策聚焦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发、智能终端普及及算力优化,通过“示范场景+财政补贴”推动AI在低空经济、医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未来,AI 将深度融入千行百业,形成 “技术创新 — 场景落地 — 产业升级” 的闭环。为保障“人工智能+”顺利推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强调,还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利用数据、合理布局算力资源,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融合发展。
中长期资金入市:资本市场迈向“投资市”转型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议题。今年年初,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险资、养老金等提高A股配置比例。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资本市场稳定对居民财富效应、企业融资及地方债务缓解具多重意义。
南开大学金融学英才终身教授田利辉指出,中长期资金入市是稳定资本市场的“压舱石”,需完善基础制度促进中长期资金与上市公司良性互动,发展权益类基金,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他强调,政策目标并非简单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制度重构推动“融资市”向“投资市”转型,通过长期资金在降低波动率和提升定价力两大功效的发挥,真正实现“价值引领、共享发展”的治理愿景。
应对老龄少子化: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中“投资于人”这一新表述引发热议。如何把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特别是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面对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1%、生育率1.09的挑战,政策从“兜底保障”转向“全龄友好”,突出科技与产业融合,通过财政、税收、用工等多维度降低家庭负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提出“一小一中一老”主线:“一小”加强普惠托育,“一中”完善生育支持,“一老”发展银发经济与适老化改革。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建议构建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协同治理框架:国家层面短期提振生育率、延迟退休,长期优化人口布局;市场层面激活老龄产业潜力;社会层面重构孝道伦理与社区服务;家庭与个人层面形成“亲情维系+专业服务”的新型代际支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