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好的民办二本大学有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武汉城市学院、武汉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资料扩展:
武汉城市学院(Wuhan City College)是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于2002年7月成立,前身是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转设为武汉城市学院。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560余亩,建设面积55.17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48.9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7万余册;设有8个教学单位,开设36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有在校生17159人,专任教师723人。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设有8个教学单位,开设36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自有专任教师746人、外聘教师192人。
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53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3.9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03人,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7.42%;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首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723人,生师比为17.4: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5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7.73%;
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1.81%;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05%。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
武汉的大学有二本如下:
中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学院、武汉东湖学院、汉口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等。
拓展资料:
武汉的二本大部分都是民办的,公办的比较少。公办二本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商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民办二本有文华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汉口学院、武汉学院。
武汉东湖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昌工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武汉城市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等。
武汉东湖学院,教育部批准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2000年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后经过教育部批准2011年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学校类别理工类,以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见长。
汉口学院,教育部批准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涵盖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其前身为2000年9月的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后经过教育局批准,2011年更名为汉口学院,成为中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的院校之一。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省重点建设,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1938年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历经更名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恩施师范学校、湖北民族学院,2018年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
武汉的二本大学有:中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汉江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武汉经济学院、湖北经济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警官学院、咸宁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武汉工业学院中德学院、襄樊学院、孝感学院、黄冈理工学院等。
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武汉市,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在6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了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格局。
武汉纺织大学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她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原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优势
1、植根产业,学科特色鲜明。学校紧紧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武当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现有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等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服务社会,“产学研创”深度融合。学校扎根十堰、立足湖北,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汽车产业”为己任,走“产学研创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与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市相关企业联合建立了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70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个地方特色高端智库,与14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创合作关系。
设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节能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5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