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0糖""0卡""0脂肪"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
日前,上海市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图源:"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
饮料分级,究竟怎么分?试点之后的市场反响如何?为什么要推出分级标识?一起来看↓
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饮料营养分级,具体怎么分?据了解,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科主任臧嘉捷介绍,此次分级考虑的4项成分都是需要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因此在评定等级的判定上,需要取最低等级作为最终的总体级别。例如某饮料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ml,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g/100ml,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
据了解,如果按照分级的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被分在C等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