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1月28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专场,介绍“十四五”以来普洱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践、持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介绍,“十四五”以来,普洱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交出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异答卷。
一是坚持保护为先,深化绿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53万亩,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二是坚持治理为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思茅河水质实现脱劣、持续趋稳向好,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运营,“臭气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排名全省第二。
三是坚持转型为要,发布全省首个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实施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通过国家验收,普洱成为亚太林业论坛永久举办地。景东县、景迈山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盟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孟连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进入国家公示名单。
普洱市副市长徐红斌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普洱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主要做法。
高位统筹压实责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让生态保护“有章可循”、环境治理“有据可依”。出台《普洱市思茅城区河道管理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绿色政绩考核、绿色金融、绿色检察等制度,不断拧紧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链条。
集中攻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成果。建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第三污水处理厂,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8.18%。思茅河2022年实现脱劣并稳定保持在Ⅳ类水质,累计建成省级、市级美丽河湖213个。“十四五”以来,普洱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年度考核均为“优秀”,34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7.1%,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于97%,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突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取得新提升。划定165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整合优化22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19.34%。“十四五”以来完成124万亩更新造林、72.6万亩森林抚育、3266亩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74.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12%。景东黄草岭案例入选COP1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片,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做法入选生态环境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加快产业绿色升级,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取得新跨越。在全省率先推行GDP与GEP(生态产品总值)“双考核”机制,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绿色能源装机规模1073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100%。全市有机茶认证基地、获证企业、产品3项指标居全国前茅。云南思茅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分别建成8家、12家。宁洱县国家碳汇试点构建“宁碳惠”服务平台,完成碳汇交易102单,“景东两山生态账户”发放16笔“两山贷款”。景东县、澜沧景迈山创建成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