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言教育
每一次沉浸阅读,都是一次无声的成长积淀;每一本好书相伴,都是一场温暖的心灵修行。今天的“名师领读”系列微课,一同跟随3位老师,以阅读立心,在阅读中找到成长的答案。
微课一:阅读为青年立心,读懂广义的“世界之书”
在微课中,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围绕青年阅读的核心问题,从阅读心态、方法、差异到价值,分享了系统性见解,推荐了经典书目。
谈及阅读心态的转变,他用比自身经历为例,提及自己年少时,书籍稀缺,读书如荒漠寻水般奋力吸收;如今的青年面对的是海量书籍,关键在于“选择性阅读”,需为不同成长、生涯阶段搭建专属阅读体系,明确领域与方向,避免在书海中迷失。
针对理工科学生的阅读方法,他认为要“泛读为基、精读为要”。无泛读则精读易局限视野,成“井底之蛙”;仅泛读无精读则难探学术深度。他建议研究者以泛读拓宽认知,再通过精读梳理学科“学术家族树”与研究脉络,同步追溯前沿文献,实现“广”与“深”的平衡。
最后,严纯华建议学生借阅读服务国家,从朋辈身上“读”他人优点、补自身不足,在与父母交流中“读”亲情与当下的不易;深耕专业,在阅读、实践、修正中自我成长。他特别推荐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认为理工科及农医科学生精读此书,可弥补文化与国学短板。
微课二:每本“人生之书”都藏着成长的答案
东北大学辅导员姜媛带领同学们召开了一场主题为“寻找属于你的人生之书”社区读书会。在分享中发现,原来每个人的成长里,都藏着一本自带温度与力量的“人生之书”——它或许不是公认的顶流经典,却能在某段岁月里与我们深度契合,成为指引前行的光。
有的人分享自己三刷《平凡的世界》,把青春里的三次阅读,变成了三段人生注解;有人在《活着》里读懂“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生命韧性,看福贵历经世事沧桑仍不放弃,明白平凡生活里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勇气;有人从《博弈论》中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学会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找双赢的智慧;有人沉浸在唐宋诗词的天地里,在平仄韵律中遇见洒脱豁达的“诗酒江湖”;也有人在《红与黑》的跌宕情节里,看清野心与初心的博弈,明辨理想与底线的边界,在主人公的挣扎中校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这些书,题材各异、风格迥然,却都在字里行间藏着成长的密码。它们或是记录了我们未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的活法;或是精准戳中了我们的心境,让孤独的情绪有了共鸣的出口;更或是在迷茫时点亮一盏灯,在低谷时递来一把力,让我们在文字的滋养中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
微课三:坚持“硬核”阅读,成就更加笃定的自我
一次帮被骗学生追回损失的经历,让合肥师范学院辅导员陈梦莹踏上学法之路。起初是为解决问题而背诵法条,后来她逐渐探寻到法律背后的价值内涵。在她看来,法学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感悟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微课中,陈梦莹推荐《法哲学通论》,她期待读者通过这本书,学会用法学视角观察世界,深入思考“法律为何存在”“法律如何服务现实”“怎样理解执法为民”等关键问题。
同时,她希望年轻阅读者能借由对这本书的阅读与理解,真正领悟法学的真谛:法律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学习法律的过程,也是学习用思想和行动践行人生价值的过程。
最后,她鼓励年轻阅读者坚持“硬核”阅读,在每本书中感知世界、积累生活成长经验,最终成就更加笃定的自我。
来源 | 综合自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新华网策划推出的“名师领读”专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