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嘉兴,陈晓薇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生鲜网店,短短三个月内竟接连遭遇9起“仅退款”事件,这让在上海工作的陈晓薇心生警觉。据央视网报道,10月她趁着假期专程回到老家,仔细翻看父亲的手机记录,发现这几起“仅退款”的买家均提供了开箱图片,箱内的柑橘要么腐烂变质、要么干瘪失水,甚至出现虫蛀痕迹。
陈晓薇逐一查看这些照片,注意到其中一张的角落留有疑似未裁剪干净的水印痕迹,这让她怀疑店铺可能遭遇了有组织的恶意退款。她随即向平台提交了封箱视频及疑似被AI篡改的图片作为申诉证据,却因“凭证不足”被驳回,建议她“与买家协商”。她进一步致电平台客服,对方回应称“无法判定图片是否由AI生成”。由于涉及总金额不到1000元,未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报警途径也难以走通。
从陈晓薇提供的图片不难看出,有买家上传的退款凭证其实并不“高明”,甚至可谓漏洞百出:AI生成的图片未能完全裁掉平台水印,造假痕迹相当明显。但现实的尴尬在于,无论是现行法律条款,还是电商平台的监管规则,对于“利用AI生成图片恶意退款”这类行为,都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和应对办法。这一监管空白,使得少数贪图小利的买家屡屡得逞。正如陈晓薇所感叹的,AI生成的水印可被轻易去除,最终承受损失的,往往是像她父亲这样诚信经营的小商家。
事实上,为规范AI生成内容的应用与传播,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应具备符合要求的显式标识,同时鼓励添加隐式标识。该办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遏制AI生成内容滥用提供了制度依据。
尽管目前多数AI生成平台已按要求在生成内容中附加明确标识,但用户通过简单裁剪或擦除等操作,即可轻松去除这些标识,进而对内容进行传播或使用。此类行为不仅埋下诸多风险隐患,也使相关规定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前述新闻事件,正是这一现象在电商售后领域的具体体现。既然相关问题已经显现,法律与平台层面都应积极作为。比如,法律要尽快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对利用AI造假、实施欺诈等行为作出具体界定,并明确相应处罚办法;平台监管也至关重要,要善用技术治理技术,加强AI内容识别能力,同时对相关投诉予以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处理。
此外,AI内容生成平台也不能仅满足于符合标识要求的最低标准。除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显式标识,还应加强隐式标识等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为电商平台等主体开展内容检测与识别提供便利,从源头上压缩AI生成内容被滥用的空间。
近段时间,舆论场围绕电商平台退款规则的讨论热度颇高。有媒体采访发现,有“巨型吊牌”一个月内卖出近百万个,甚至还出现了鼠标垫、烟灰缸等“奇葩吊牌”,其目的都是增加“蹭穿退货”或恶意退款的操作难度。这种现象既引人发笑,也令人深思。
坦白讲,“仅退款”“七天无理由退款”等服务的初衷,是优化消费者网购体验,这一切都建立在买卖双方互信的基础上。从规则设计来看,利益的天平本就更多倾向于消费者,一定程度上是以商家利益让渡为代价的。要是有些人利用这一机制钻空子、动起“空手套白狼”的念头,长远来看,必然会损害整个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
维系健康诚信的网络交易环境,是一道需要各方共同作答的命题。这既需要平台筑牢技术的“防火墙”,也需要法律亮出惩戒的“利齿”,更需要每一位参与者珍视自己的信用,莫因眼前的蝇头小利,侵蚀了来之不易的信任根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