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洁能源,核能发电一直是我国探索的方向。“十四五”期间,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也取得突破。在山东荣成,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营的第四代核电站,目前已累计安全稳定运行近万小时。
对于核能及其相关的安全问题,公众常常存在一些担忧和误解。核电站会有辐射吗?在核电站上班是否安全?近日,总台记者深入第四代核电站核心区域,对辐射量进行了实测。
在核电站工作10多年
累计辐射剂量仅相当于拍一次X光
核电站的核心建筑是核岛,核反应堆就在其中。经过一系列报备和安检,记者进到了核岛内部。

在记者身旁的黄色圆柱体内,核反应堆正在进行着核反应。然而,在距离核反应堆如此近的位置,记者身上的测量仪显示数字为0。这就意味着她身处的环境核辐射剂量为0,甚至比外部自然环境的核辐射还要低。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由于反应堆大厅的空气是经过净化的,同时经过多层屏蔽,自然界的本底辐射也可忽略不计,因此实现了读数为0的结果。这是在运行中的高温气冷堆环境中特有的,也很好地证明了其安全性。

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有限公司运行部副主任张宜金在这里工作已有十多年。据他介绍,这十多年内他所受到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拍了一次X光。
张宜金介绍,每个反应堆里都有大概43万个提供能量的燃料球。反应堆正常运行时,最高温度在1000摄氏度左右,而燃料球能承受162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为工作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安全性。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核岛1.5万多台(套)设备中,有2200台(套)为国内首台(套),世界首创型设备超过660台,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在“十五五”期间,将力争把国产化率提高到百分之百。
“人造太阳”计划于2027年基本建成
将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运、在建以及核准待建核电规模世界第一,核电技术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安徽合肥,有一个酷似电影《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的装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在进入总装阶段。

BEST又被称为“人造太阳”,即在地球上创造类似太阳内部的环境,模拟其发光发热的过程,也就是核聚变反应,并让这种反应持续稳定运行。
工程师介绍,未来,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会在实验装置的中心产生,从而发生聚变反应。“首先要制造一个高真空环境,然后利用众多超导磁体产生的‘磁笼子’,把等离子体很好地约束在里面,实现部件的安全运行。”

工程师告诉记者,整个实验装置由数百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量达6000吨。按计划,它将于2027年基本建成,之后将在世界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为聚变能发电商业化应用提供关键数据。
我国在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世界的跨越。眼下,这一产业正加速布局、百花齐放。聚变能源作为未来能源中最具潜力的形态,除了科研院所以外,龙头企业、初创团队也在争相竞逐这一新赛道。
今年以来,核聚变赛道一级市场融资超百亿元,体现出市场对“十五五”期间核聚变产业链成型、产业体系完善和应用场景突破的良好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