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称机器人扎堆发布进入“博流量”阶段,发改委“预警”风险
创始人
2025-11-28 19:36:37

硬件的研发必须尊重基本的时间规律。

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份新闻发布会中指出,“速度”与“泡沫”一直是前沿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和平衡的问题,具身智能产业也不例外。

李超说,随着新兴资本加速入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半数以上为初创或“跨行”入局,这对鼓励创新来讲是一件好事。

“但也要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李超在发布会中明确说道。

对于政府侧给出的“风险提示”,一位北京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府侧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场景还没有探索明白的时候,行业已经开始卷速度博流量了”。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今年9月-10月,国内每月均有10款左右人形机器人新品亮相。其中,9月15日,中联重科在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上一次性集中发布并现场演示了5款人形机器人整机,包括两款双足人形机器人、两款轮式人形机器人,以及一款双臂桌面型机器人。整个9月,包括蚂蚁旗下的具身智能公司灵波科技、拓斯达(300607.SZ)、傅利叶、越疆(2432.HK)、法奥机器人、具身科技等不同背景的企业均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品。

价格上,人形机器人也首次下探至万元以内。10月22日,松延动力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售价9998元起。就在一天前,加速进化也发布Booster K1人形机器人,主要面向教育、赛事和展演等场景,售价2.99万元起。

“硬件的研发,必须尊重基本的时间规律。”灵巧手企业舞肌科技的创始人潘韫哲表示,所有硬件产品都需要一轮又一轮的试产,需要不断暴露问题,逐渐收敛,才能真正成熟。

他说,硬件问题一定存在,要么你自己测,要么交给用户去测。“每一轮测试都要针对问题去迭代调整,这是硬件最基本的时间线。”

潘韫哲透露,通常来说,一个能量产的硬件产品,至少要经历 3–4轮试产,“多的话可能要 5–6轮”。“这个周期不可能从 12个月压缩到 6个月。如果有人 6个月就推出产品,那意味着测试轮次不足,交到用户手里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没有被充分验证的产品。”

新鼎资本的董事长张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除了头部的机器人厂商之外,腰部的机器人厂商在商业化上还需要找到自身产品适合使用的规模化场景。“要出一个demo很简单,但是如何解决量产的问题,还需要从研发侧投入更多精力,也需要给供应链发展的时间。”

“就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情况来看,因为发展的阶段不一样,不同企业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其实也参差不齐。”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展会或比赛的场景往往需要大量人工去做运维和支持。这类“秀场式亮相”虽能吸引关注,却难以真正代表产品的工程化水平。

“真正走向工业场景,绝不可能依赖这种高频维护。行业最关键的,是做到工业级的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姚卯青说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村超球场上演爱心“决赛” 没有... (来源:百姓关注) 01:45香港大埔火灾的消息,揪着全...
武汉天源:康佳集团拟非公开协议...   每经AI快讯,11月28日,武汉天源(301127.SZ)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康佳集团拟...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直播电商穿透...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陈芳)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副司长吴东美28日在专...
南京秦淮区举行“凤凰台·数字生... 转自:扬子晚报扬子晚报网11月28日讯(记者 张可)11月27日,由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南京银行共...
来门头沟把日子过成诗——宜居福... (来源:千龙网)踏入门头沟,便步入了一扇“宜居之门”。漫步檀谷慢闪公园,体验时尚与自然交融的闲适;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