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市场监管部门的行风建设是培育这片土壤的关键养分。为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了第三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入选的十个案例,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规范执法、优化服务、强化监管、夯实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与显著成效。这些案例可以归纳为协同集成、服务优化、方式创新、保障强化四大实践类型,共同勾勒出新时代市场监管部门转作风、提效能、优环境的清晰路径。
协同集成型监管:打破壁垒,提升执法综合效能
面对跨区域、跨部门监管中存在的职权交叉、重复检查等痛点,部分地区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推动监管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北京市通州区、经开区跨区协同“一次查”行风赋能为企业减负增效案例是跨区域协同的典范。两地针对亦庄新城新扩区域的管理难题,探索跨区域、跨部门“综合查一次”。通过搭建协同机制、运用“扫码检查”等技术、辅以精准普法,将1500余家企业纳入试点,使企业迎检频次平均下降70%,检查时长缩减60%,显著减轻企业负担。
吉林省以行风建设提升监管效能、全链条打击“年报诈骗”案例展现了跨部门协同在打击新型犯罪中的威力。该省聚焦“年报诈骗”,建立了市场监管与公安部门“双线统筹、数据赋能”的全链条工作模式,通过强化行刑衔接,成功捣毁犯罪窝点,有效破解了取证难、打击难的困境。
此类实践的核心在于通过机制整合与信息共享,将原先分散、重复的监管活动系统化、集约化,在提升监管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干扰。
服务优化型创新:转换视角,增强经营主体获得感
行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由企业和群众的体验来检验。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从办事者的视角出发,通过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暖心办”升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创设“潮汐窗口”动态服务机制,有效应对办事高峰,并推动“政策直通”,使群众办事实现“即来即办”“只跑一次”。
江苏省盐城市开展“局长陪办优流程、纪监参与排风险”活动,让管理者以陪伴者身份深入一线,直观发现并解决审批堵点,并引入纪检监察力量排查廉洁风险。
江西省赣州市的“如我经营”活动更具深度,通过搭建七大体验场景,推动干部职工以“经营者”“消费者”身份全流程体验业务,并借助“找茬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最终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减免罚清单和制度成果。
这类创新体现了“监管为民”的核心理念,将行风建设内化于每一次服务交互中,通过提升服务的便捷性、透明度和人性化水平,切实增强了经营主体的获得感。
方式创新型执法:刚柔并济,彰显监管温度与精度
执法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其方式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营商环境的感受。部分案例展示了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基础上,探索更具弹性、更富温度的执法方式。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以“柔性执法”优化小微商户营商环境的实践尤为突出。他们构建了执法案件民生核查前置机制,推动将家庭困境等实际情况纳入裁量考量,实现“罚前先知、处前先帮”,并构建“普法—指导—回访”闭环,体现了“柔性执法+精准帮扶”的服务型执法理念。
上海市松江区在商业秘密保护领域展现了另一种创新。通过建立“服务管家”制度、“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并联动司法部门、高校、企业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为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提供了全链条、高效率的保护。
此类实践表明,现代市场监管不仅要发现和惩处违法行为,更要通过引导、帮扶和协同治理,预防风险、化解矛盾,最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保障强化型监督:内外联动,夯实行风建设根基
行风建设长效化离不开坚实的监督保障体系。相关案例从内部督查、党建引导和社会监督等多个维度,为行风建设的持续深化提供支撑。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的“清风暗访”活动,聚焦行政执法、窗口服务等关键领域,采用多种方式深入排查行风问题,为行风建设“三项行动”注入强有力的监督动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则创新性地将行风督查纳入自治区本级“督检考”计划,利用制度刚性建立标准统一的督查闭环,既整合监督资源,又推动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探索实施的“五联”机制,通过与地方党委组织部联建共建,从干部培养、组织建设到业务开展,全方位推动行风与业务、作风纪律深度融合,为打造市场监管“铁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这类实践着眼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系统生态,通过强化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和导向性,确保行风建设不浮于表面、不流于形式,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持续见效。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第三批“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实践案例,清晰地呈现出市场监管行风建设的四大趋势:从分散走向协同,提升监管效能;从管理走向服务,优化办事体验;从刚性走向柔性,丰富执法内涵;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保障,筑牢建设根基。这十个案例都是“小切口”,却反映了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大文章”。它们共同证明,良好的行风不仅是约束自身的“紧箍咒”,更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