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文学为桥 传中华文明之韵
——网络文学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创作座谈会在郑州举办
11月28日,作为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网络文学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创作座谈会”在郑州举办。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引导和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业态健康发展,组织全国知名网络作家、评论家与文化工作者开展专题讨论,系统谋划网络文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与会代表结合“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文化特色,围绕网络文学与微短剧创作展开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具活力的文艺形态,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提升艺术价值。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指出,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实践,也是网络文明新形态下最具先锋性的文学样式,应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重新审视网络文学的定位与使命,以更为宏阔的“大文学观”来观照网络文学,将其纳入当代文学的总体语境和评价体系中,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使网络文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河南是网络文学重镇,涌现出会说话的肘子、我会修空调、麦苏、城城与蝉等一批兼具实力与影响力的作家。郑州市高度重视网络文学发展,先后承办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中国网络文学论坛等重要活动,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中原文化核心承载地,郑州市近年来通过成立网络作家协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等举措,持续优化网络文学生态,全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截至目前,全市已集聚微短剧相关企业800余家,从业人员规模突破3万人,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形成“天天有剧组、处处是场景”的创作热潮,已快速崛起为全国重要的微短剧制作基地。何弘强调,郑州作为微短剧重镇,应进一步探索网络文学微短剧的版权运营与审美趋势变化,推动微短剧从“爽剧”模式转向更具价值引领的内容,制作能唤起国人共同情怀的精品,并结合中原文化与文旅资源拓展产业新思路。
在作品研讨环节,主办方组织对《谍海青云》《粮之蓝图》《秦颂》等网络文学作品及《金狮萌宝战天下》《天下嵩山》等微短剧进行深入研讨。专家指出,网络文学创作应从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灵感,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叙事创新能力。
除主题座谈外,活动还围绕精品创作展开专项研讨,同步探讨“十五五”网络文学精品创作选题规划等核心内容。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大家强调,网络文学创作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通过鲜活的叙事与创新的表达方式,着力推出一批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时代精神、描绘人民幸福生活的精品力作,全面推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河南郑州可系统规划网络文学发展,聚焦中华文明探源、黄河文化等重大主题加强创作引导,完善创作扶持、IP转化、人才培养等政策体系。通过设立专业奖项、举办品牌活动,培育人才、搭建平台,推动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等业态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以此助力郑州建设全国重要的网络文学创作高地和微短剧产业基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郑州力量。
为增进创作者对中原文化的理解,活动还安排与会代表实地走访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要文化场所。通过现场观摩与交流,代表们近距离触摸商都文化的千年脉络,感受黄河文明的深厚积淀,为创作积累素材,以提升作品的历史真实感与文化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