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观国资)
(图片源自广汽集团官方)
广汽集团正在以一场从组织到战略的极限改造,回应行业剧变。从年初架构重组、品牌换帅,到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发出进入“战时状态”的宣言;从启动市场化招聘,到11月正式完成高管换血,这家汽车巨头在一年之内,以前所未有的节奏与力度,完成了从指挥系统到执行团队的彻底重构。
随着冯兴亚专任董事长锚定战略,閤先庆等七人组成全新经营班子,广汽集团不仅告别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传统模式,更迈入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协同的治理新阶段。
手术刀已落下,真正的疗效尚待检验。架构、人事、技术的连环棋,正面对抗着营收利润双降的残酷现实。自主品牌能否杀出血路?合资业务能否止跌回稳?所有战略布局,都需在市场的厮杀中兑现为销量与利润。这场背水一战,既是对经营能力的终极拷问,更关乎一家传统国企能否在颠覆中完成自我重塑。
01
全面承压
2025年半年报中,冯兴亚在致辞中强调:“2025年上半年,面对市场竞争极度内卷、需求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生态全面重构的严峻挑战,广汽集团整体产销及经营业绩承压。”背后不仅是行业周期波动,更是传统车企在时代拐点处必须直面的转型命题。这场紧扣三年“番禺行动”的战略变革,正围绕“稳合资、强自主、拓生态”三大任务全面铺展,试图在行业重构中撕开增长新口子。
时间拉回2023年,广汽集团还以250.5万辆的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实现连续三年正增长。然而,这一高光时刻转瞬即逝。2024年,集团销量骤降至200万辆,同比下滑超20%。进入2025年,下行趋势仍未扭转,前10个月累计销量仅135.44万辆,同比再降10.94%。
更为严峻的是,旗下主力品牌几乎全线承压。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广汽埃安三大品牌在前10个月均出现两位数下滑。具体来看,广汽本田1—10月累计销量25.96万辆,同比下滑26.16%;广汽传祺同期累计销量26.91万辆,同比下滑13.77%;广汽埃安同期累计销量20.96万辆,同比下滑20.87%。仅广汽丰田保持微弱增长,同期累计销量61.37万辆,同比增长4.39%。
为冲击高端市场,广汽埃安于2022年9月正式推出豪华纯电品牌昊铂。今年1月,昊铂正式升格为集团三大自主品牌之一,与埃安、传祺并列。4月,品牌第四款车型昊铂HL正式上市,定价区间为26.98万至31.98万元。
然而,新车的推出并未有效拉动销量。数据显示,昊铂品牌在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销量8087辆和1.7万辆。进入2025年,增长态势依然乏力。根据第三方数据,昊铂前九个月累计销量仅勉强突破1万辆。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单一车型的月销量,距离其全年6万辆的销售目标也仍有较大差距。
销量的全面失速,直接冲击着集团的经营基本面。2023年,在营收接近1300亿元、保持17.6%增长的同时,广汽集团的归母净利润已同比腰斩,降至44.29亿元。这一“增收不增利”的态势在2024年急剧恶化,尽管通过非经常性收益勉强维持账面盈利,但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亏损高达43.5亿元。
亏损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为全面态势。前三季度,广汽集团实现营收662.72亿元,同比下滑10.49%;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2亿元变为亏损43.12亿元,同比下滑达到惊人的3691.33%。其中,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241.06亿元,同比减少14.63%;归母净利润亏损17.74亿元,同比下滑27.02%。呈现“越卖越亏”的颓势。
对此,广汽集团表示,业绩变动是综合因素所致,包括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激烈、需求结构快速升级导致汽车销量与盈利下滑,上年同期如祺出行港股上市估值溢价等。在决定未来的新能源战场上,广汽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26.83万辆,同比下降约5%,与行业整体超过30%的渗透率形成鲜明对比。这意味着,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收缩的同时,广汽在新能源领域的替代能力尚未完全建立。
广汽集团在年初提出了销量增长15%、挑战230万辆的年度目标。然而现实骨感,前10个月仅完成全年目标的约59%。这意味着,在剩余的三个月内需要完成近95万辆的销售,任务相当艰巨。
02
困局解码
广汽集团的业绩压力,是其自主板块结构性失衡、合资板块转型阵痛与面向未来的巨额战略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系统性地解决这些深层矛盾,将是其“战时状态”能否真正奏效的核心关键。
作为广汽自主板块的根基,广汽传祺近年来虽产品推新不断,却始终未能突破销量天花板。汽车行业分析师林述成告诉《企业观察报》:“传祺的战略重心仍过度集中于传统燃油车领域,尤其在MPV细分市场倾注过多资源。这种‘偏科’式布局,虽在局部形成了一定优势,却也严重限制了品牌在规模更大的SUV与轿车市场的竞争力。其轿车产品线表现长期不及预期,反映出传祺在适应消费需求快速迭代、打破固有产品边界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在林述成看来,广汽埃安的挑战则源于其早期的战略选择。为快速抢占市场,埃安初期将大量产品投入B端网约车市场,这一策略虽在短期内做大了销量基数,却对品牌形象造成了长期的“反噬效应”。“网约车”标签使得埃安在向主流C端消费市场转型时举步维艰,品牌向上之路遭遇巨大阻力。
与此同时,埃安的产品矩阵单一问题日益凸显,主力车型仍集中在A级及A+级市场,缺乏更广阔价格带和车型类别的支撑。林述成认为,昊铂品牌自身也陷入终端价格体系不稳的困境,频繁的价格波动不断侵蚀着用户对其高端定位的信任,使其难以在激烈的高端市场竞争中立足。
在自主板块奋力突围的同时,广汽集团曾经最稳固的基盘合资业务也进入深度调整期。广汽本田与广汽丰田两大日系合资企业,在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巨头及本土品牌的冲击下,销量持续承压,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昔日贡献绝大部分利润的“顶梁柱”,如今自身也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对集团整体业绩的支撑作用显著减弱。
为扭转技术层面的被动局面,广汽集团正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冯兴亚曾公开透露,广汽累计研发投入已超580亿元,2025年其研发投入将突破百亿元,占营收比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巨大的投入压力之下,广汽选择与科技巨头华为深度绑定,双方联合打造的“启境”品牌已于近期亮相。这一被外界视为“强强联合”的举措,究竟是广汽突围的“关键变量”,还是其在智能化浪潮下的被动选择,仍需市场检验。
03
深度自救
为应对严峻的经营挑战,广汽集团正启动一场触及战略内核与组织基因的深度变革,试图在行业颠覆性浪潮中实现自我救赎。
冯兴亚曾提及,通过大力推进降本增效,公司已取得一定成效,相关成果将逐步体现在财务数据中;在自主品牌盈利方面,“番禺行动”将发力改善盈利状况,推动自主品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仍需依赖专业人才团队落地执行。
这场自救并未局限于内部优化,而是主动引入来自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的外部人才,试图以“新血液”激发“新思路”。《企业观察报》从广汽集团获悉,新一届职业经理人团队职责全面覆盖产品管理、研发技术、制造供应、品牌营销、国际化、战略发展及人力资源等核心业务链,这支“懂战略、会经营、能创新”的团队,正成为新能源转型、智能网联升级、高端品牌破局与海外市场拓展等关键战役的攻坚力量。
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坤对《企业观察报》表示:“此举不仅意在加速新能源与智能驾驶等赛道的布局,更希望借此形成‘鲶鱼效应’,倒逼组织文化从按部就班转向主动进化。”
閤先庆在正式获任集团总经理前,已同时掌舵广汽丰田、广汽传祺与广汽埃安三大核心板块,并主导启动了集团三年战略“番禺行动”,其跨板块统筹经验为推进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閤先庆同时担任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其跨合资、自主、新能源、技术服务等多领域的管理经验,为集团战略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閤先庆坦言,过去集团存在“烟囱式”弊端,部门协同效率低,难以实现端到端的闭环管理。此次调整旨在打破内部壁垒,形成“矩阵式”的组织架构,通过产品项目化运作,将资源直接聚焦于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
对于这一轮组织重构的战略指向,閤先庆则强调,“新广汽”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从传统制造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型。本轮变革的最终评判标准,是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并实现商业成功。
在王坤看来,广汽集团开启的这场以组织变革为骨架、人才升级为血肉、降本增效为抓手的自救行动,既是应对当前经营基本面下滑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再造一个新广汽”目标的关键前提。其成败不仅关乎企业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突破,更将为传统车企在产业重构期的转型路径提供重要实践样本。当组织重构的序幕拉开,广汽需要的已不仅是战术调整,更是一场关乎基因重塑的彻底革命。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