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位高远、总揽全局,彰显了充沛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确立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新航标,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宏伟蓝图。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要举措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部署,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增进自信自觉中高扬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只有坚守主体性,文化创造才能立得住、行得远,才能具有充沛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自觉这一原生动力,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这一根魂所系,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时代经典。
第二,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必须深植的根基所在。革命文化孕育形成于党和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之中,展现了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是必须汲取的精神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是必须坚持的前进方向。只有开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宝藏,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血脉滋养,真正守住思想之正、价值之正、导向之正,创造内容之新、形式之新、表达之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第三,在强化科技赋能中提高文化建设质效。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文化新业态和文艺新形态层出不穷,“文化﹢科技”前景无限广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促使科技成果全方位、全链条、全场景赋能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广大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第四,在育人才强队伍中夯实文化繁荣兴盛根基。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才,关键在队伍。文化人才综合素养最终决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目中有人”,健全符合文化领域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大培训研修力度,优化培养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生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第五,在推进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广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大力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紧扣国际关切,用好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作品走出国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既是要求也是目标,同时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手段和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文化建设必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更自信的创造、更丰硕的成果,展现万千气象,构筑时代高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李屹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