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统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前不久,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提出,坚持守正创新、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发展、学科融通,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从现实中看,创造力的种子需要沃土才能萌发,而基础科学教育的使命,正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土壤,让他们在创造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对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提出了要求。
当前,我国基础科学教育在持续推进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笔者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因师资力量薄弱、场馆资源匮乏以及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科学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系统审视和改进的问题。
具体来看,一是目标落实尚有不足,尽管《纲要》强调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重概念识记、轻原理揭秘”“重验证结论、轻过程探究”的倾向,制约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二是方法运用存在局限,一些学校的实验教学仍以“看实验”“照着做”为主要形式,学生缺乏真实的试错与调试过程,限制了其探究能力的形成。三是精神培养有待加强,科学精神的核心本应是怀疑与求真,但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强调秩序的课堂文化中,学生常处于“被支配”的学习状态,其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这些问题共同影响着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与实效,亟需引起重视并系统改进。
针对当下基础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促进孩子在创造中长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亟需实现三个转向。
从“知识点”到“问题链”。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则突出“探究实践”核心素养,要求将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这些政策导向表明,中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创新素养本位”,以真实问题驱动孩子学习。由此,中小学科学教育应当构建“学—问—思—辨—行”的科学课堂学习框架,让学生的学习以“问题链”串联“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知识“活”起来,让素养“长”出来。
从“听讲者”到“创造者”。让创造落地生根,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将科学原理、科学概念嵌入到具体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走向实际动手操作,完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制作原型—验证优化”的闭环。
从“标准答案”到“多元成长”。《纲要》要求“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科学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科学学科的事,学校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发展性评价,健全发现和支持机制,赋能孩子个性发展。学校和教师应当秉持“有差异无差生”的评价观,努力推动评价从“淘汰”转向“发现”,从“结果”转向“过程”,建立包容性评价机制,鼓励孩子奇思妙想,宽容“有价值的失败”,形成科学的创新潜质识别与培育机制。
让孩子在创造中长大,需要学校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全过程、全学科、全方位构建起滋养创新生命的生态系统。
师资转型是关键。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好奇心守护者”。需要基于教材、关联生活,创生课程资源,设计驱动性强的任务,在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提供工具、知识和情感支持。
空间重构是载体。学校需要建设开放、高能、互动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吸引孩子好奇与创想;建设创客空间、科学工坊等实践场景,支持孩子动手实践。从具体实践看,可探索建立班级问号角、年级问号墙、校级问道亭(廊)“三级问学”场景,将抽象的探究学习具象化为日常的“你问我答、共同求证”行为,从而营造出一种鼓励质疑、拥抱好奇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始终保持着如拆解谜题般的期待与兴趣。
文化营造是土壤。学校可进一步开展“小小科学‘家’”评比活动,推动“科学教育共同体”建设,营造“崇尚科学、鼓励探索、允许试错、丰富体验”育人氛围,合力保护孩子好奇之光,倾听孩子看似荒诞的想法,见证孩子每一个微小创造的时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高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