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26日主办的2025年北京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对话会上,研究美食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博思表示,现在最让他着迷的中餐是中国街头的那些日常食物,味道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
杜博思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2019年起在北师大任教,主要研究畜牧业和饮食文化。他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中餐是中国的一张名片,世界上无论哪个角落,大家都知道中餐。美食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桥梁,也是文化、商业沟通的桥梁。北京、上海的外国餐厅会自然地培养中国人对外界的好奇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博思 周佳馨摄杜博思在成都学过做川菜。在他看来,在中餐丰富的体系里,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川菜。他举出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科班”出身的英国女作家扶霞的例子,扶霞的书之所以受欢迎,就与川菜的国际影响力有关。
“中餐继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品牌,使中餐更容易推广。”杜博思说,中餐的品类太多,体验不容易统一,国外的食材又和中国不一样,进一步增加了推广的难度,中餐可以选择若干更容易被接受的产品对外进行推介。
“其实我觉得中餐的美,就是几个朋友在小厨房里一起吃比较简单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中餐的未来。”杜博思注意到,机器人炒菜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他希望中餐在利用科技的同时也注重保留传统的饮食文化。
现在,最让杜博思着迷的中餐是“街头菜”。他说,那些在街头小摊上出售,拿到手里就能吃的日常食物,比如包子,在味道里蕴含着中餐的独特文化。
杜博思曾在多国从事历史文化研究,他坦言,每次有亲戚朋友来中国,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去年暑假他在成都期间,跟一批美国大学生吃了几顿饭,他们没想到来到了一个美食天堂。杜博思说,其实在中国像这样的美食天堂还有很多。
本次对话会以“汇聚民智民力·共谋开放发展”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外方嘉宾、京促会全体会员单位及外方合作伙伴共150余名代表共商民间交流合作新路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