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观象台
□ 胡立彪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从拓展增量、深挖存量、细分市场、场景赋能、优化环境等方面部署19项重点任务,旨在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有关专家指出,该方案是应对当前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标志着我国消费政策从侧重需求刺激向供需双侧协同发力深化。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复苏,消费升级态势持续深化,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绿色健康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但供需市场仍存在低端供给过剩、优质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部分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滞后于消费升级需要。因此,必须增强供需适配性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形成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市场之所以存在供需错配问题,主要原因是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响应滞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代际变迁,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偏好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部分供给主体未能及时、精准地捕捉并适应这一变化。同时,创新能力不足也制约了有效供给的提升。无论是核心技术能力、工业设计水平,还是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标准建立,都存在短板,使得供给体系难以跃迁至更高层次。
破解制约消费的结构性矛盾,增强供需适配性,既需要从需求侧精准洞察,更需要在供给侧锐意改革,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强化需求导向,实现精准对接。企业须走进市场、贴近用户,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分析消费趋势、挖掘潜在需求、刻画用户画像,实现从“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的根本转变。发展柔性制造和个性化定制,通过小批量、快反应的生产模式,满足不同圈层、不同年龄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驱动创新引擎,提升供给品质。创新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打通供需堵点的核心动力。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关键工艺的改进,在产品质量、性能、可靠性上实现跨越。推动“国潮”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时代气息的国货精品,满足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需求。加快发展智慧零售、数字文旅、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以服务创新带动消费扩容提质。
优化制度环境,畅通经济循环。政府需更好发挥作用,为供需适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与标准引领。完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行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提升与国际接轨或更严格的行业标准、绿色标准,倒逼产业升级。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提升边际消费倾向,让人们敢消费、愿消费。
补齐设施短板,拓展市场空间。各地要持续完善城乡商业体系。在城市,推动传统商圈和商业设施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提升消费便利度和体验感。在乡村,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快递进村”等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充分释放县域和乡村消费市场潜力。
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这要求供给端深刻变革,以敏锐的洞察、持续的创新和过硬的质量,回应需求端的每一次跃迁。唯有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有效衔接,才能不断破除制约消费的壁垒,激发消费新潜能,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快、更稳,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注入更加澎湃而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