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企“出海”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创始人
2025-11-28 10:12:34

文/本报记者 邵琨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帮驻在国架桥修路,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适应当地国家规则标准,与共建国家互惠互利;开展“小而美”民生项目,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作为中国企业加速“出海”的重要力量,山东企业从“走出去”到“融进去”,正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一起,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货轮从烟台港芝罘湾港区起航,开往非洲。(新华社)

业务板块不断拓展

  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城市像卡萨布兰卡这样因为一部电影名扬天下。看电影、听金曲,探究故事的发源地,成为许多人去摩洛哥的理由。然而,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到卡萨布兰卡的高速公路上,常常挤满车辆,交通压力很大。

  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摩洛哥马莱河谷和恩菲菲克河谷,摩洛哥人哈费迪和山东高速集团摩洛哥项目土建二标段项目经理刘凯等人一起,搭建项目临时用房,评估土方开挖、围栏设置等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职业和环境风险,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和安全意识宣传。

  他们正在马莱河谷和恩菲菲克河谷建设两座特大型高架桥。这是摩洛哥拉巴特-卡萨布兰卡大陆高速公路的关键节点工程,由山东高速集团于2025年3月中标。

  刘凯说:“项目建成后将提升摩洛哥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串联起摩洛哥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以及沿途的工业城市,缓解交通拥堵。”

  “要致富,先修路。”有了中国企业的参与,这句中国俗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变成现实。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希法至贝鲁阿其亚路段,是该国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标性工程。

  这条路通车后,阿尔及利亚北部沿地中海的海鲜、水果等产品能够及时运往南部戈壁及撒哈拉沙漠地区,同时也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宗货物运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提供了交通便利。

  当地菜贩扎维·哈基姆说:“如今,我们清晨5点出发,把新鲜蔬菜运到阿尔及尔,早上8点前就能赶回来,还能捎带点首都的海鲜。”

  从孟加拉国首条高架快速路达卡机场高架快速路,到越南首条高速公路河内至海防高速公路;从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大厦到秘鲁的双百年学校;从新加坡海鸥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到埃塞俄比亚人工智能研究所数据中心……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业务板块涵盖交通基础设施、房建、城市建设、智慧交通、新能源等,海外版图不断拓展的同时,业态也更丰富多元。pagebreak

国产汽车在山东港口烟台港集结等待装船出口(新华社)

“入乡随俗”深度融合

  “出海”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之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与当地共享发展机遇。

  济南东服务区“齐鲁号·全球购”智慧便利店内,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商品琳琅满目,“人工+无人”复合值守模式可让消费者24小时畅享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特色好物。以前买进口商品要等待多日,现在消费者在服务区几分钟即可完成购买,跨境商品消费变得便捷简单。

  针对不同客户,山东高速集团提供中欧班列定制化服务,为重点企业开行专列,为中小企业开行冷链、跨境电商特色班列。发挥统筹运营山东中欧班列通道的优势,山东高速集团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400多个国际品牌带回国内,通过高速公路服务区门店、超市、微信小程序等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也为当地商品打开了中国销路。

  据统计,今年1月到10月,山东高速集团开行各类特色班列439列,持续做优“境外直采+多式联运+仓储装卸+交易发运”运贸一体化业务和自有进口商品“齐鲁号·全球购”品牌,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56.59亿元。

  多名“走出去”的企业家告诉记者,中国企业的出海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企业的出海并非简单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入乡随俗”的深度融合。

  伊拉克萨德尔新城项目由伊拉克政府主导招标,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承包商参与。面对激烈竞争,山东高速国际合作公司没有选择低价竞争,而是利用公司属地化优势,深入调研后发现伊拉克城市建设的痛点包括住房短缺、基础设施落后、就业率低。针对这些痛点,公司在投标方案中特别体现了“快速交付、促进本地就业、可持续发展”三大亮点,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功中标。

  海外业务要想长远发展,绝不能做“飞地项目”,必须融入当地、扎根当地。如今,许多中国企业针对不同国家制定了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例如,山东高速国际运维有限公司属地化员工比例超98%,欧洲公司属地化管理人员占比超60%;山东鑫海矿业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部有6名来自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洋员工,用相应国家的语言对接客户。文化融合也让合作更有温度。pagebreak

致力改善当地民生

  非洲几内亚博凯港,玛黑阿玛驾驶着装载车正在卸货。

  多年来,玛黑阿玛居住的村寨没有通公路。村民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以种植木薯和饲养牛、羊、鸡为生,有时从房前屋后摘下两个芒果就能当一顿饭。她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装载车女司机,这在当地村寨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几年前,烟台港、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魏桥集团与几内亚当地企业UMS联合合作,烟台港负责帮助当地搭建和管理博凯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中方员工的帮助下,港区附近的许多村民学习驾驶、维修、分析化验等专业技能,并入职博凯港,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能人才。

  烟台港(几内亚)港口管理公司总经理于兵役介绍,1000余名几内亚籍员工在博凯港就业,占全员总数的80%。他们大都是港口周边的村民。食堂帮厨、洒水车司机、皮带工人等都是当地人,为港口相关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当地人更多。

  博凯港二港区附近的达必隆村长老阿里·凯塔向中方表达感谢:“令我们非常高兴的是,因为公司的到来,我们的很多孩子能够在公司工作。”

  短短几年,港区周边的很多村民购买了摩托车,不少村民还建起了砖混结构房屋。有的村民还搬到卡姆萨尔等城市居住。为此,博凯港聘用班车接送他们上下班,又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岗位。

  于兵役介绍,一开始,港区周边仅有一个村庄,后来,慕名前来就业的几内亚人多了起来,慢慢形成了五个村庄。

  港口周边人气不断聚拢,形成了一块“繁华商业”地段。商贩大多是附近村民,售卖服装、水果、饮料、快餐、家禽等。

  近年来,中国企业作为主要承建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经营的同时,也为当地实施了一批民生项目,帮助当地民众提升生活水平。

  山东电建三公司在阿拉伯国家承建十余座海水淡化厂,把海水变清水送入千家万户,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优势,安装高效光伏组件,降低用水成本;中秘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钱凯港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增长,港口的动物救助站还帮助改善周边生物栖息地环境状况;塞尔维亚发生洪灾后,中国企业捐赠优良奶牛并开展养殖培训,帮助农户恢复生计。

  不少当地民众因此跟中国企业和中国员工结下了友谊。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的学生米兰·约温参加山东高速集团发起的“中塞青年交流访学活动”后说:“我喜欢中国,希望有机会能和父母一起再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公示中!福建60人拟获评高级职... 日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全省艺术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结果的公示。 完整名单如...
公示中!福建60人拟获评高级职... 日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全省艺术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结果的公示。 完整名单如...
《新时代的中国军控、裁军与防扩...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郭媛丹 刘煊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军控、裁军与防...
北京:重点发展AI电视、AI手... 北京市广电局等5部门近日印发《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9...
高空坠物隐患在12345热线投... 【#高空坠物隐患在12345热线投诉上升#】#呼吁有关部门关注高空坠物隐患# 11月24日晚,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