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在路上
当止则止止止庵
■梅晓民
不久前,女儿带着我们去福建武夷山旅游。年纪大了,山是爬不动的,只能走走绿道、乘乘竹筏。仰头看山,低头看水,倒也别有一番情趣。那天参观武夷宫出来,女儿说,我们去止止庵看看吧,那里也很有意思的。我心里虽想一座庵能有啥看头,但对这个别致的庵名感到好奇,便来了兴致。
我们沿着刚才乘竹筏漂流的九曲溪,在大王峰山下一路前行。道路有点崎岖,走了约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止止庵背靠大王峰,面朝九曲溪,犹如一座石牌坊耸立在那里,周围被茂密的山林所环抱,显得十分的幽静和神秘。
我第一眼看到的是贴在山门上的两个金盔金甲门神,左边的秦琼双手持铜书简,右边的尉迟恭左手持神鞭,右手持偃月宝刀,两人背插靠旗,一派戏文中的武将打扮,煞是威风。原来这是一座道观。
我信步走上20多级的石阶仔细观赏。“止止庵”三字是刻在石头上的,上面还刻有“人文秀发”四字,意指这里的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两边各有三副楹联,其中两副也刻在石头上,但未描红,看不大清楚,而大门两旁刻在木板上的楹联非常醒目,右边的是“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左边的是“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我试着作了如下断句,上联:“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下联:“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可道,应行便行。”不知断得是否正确。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即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而武夷山止止庵被列为第十六洞天。这副楹联的大概意思是告诫人们:看遍了世间的沉浮后应大彻大悟。人生的行止各有其时,既要有当行则行、应行便行的志向和勇气,也要有知足常乐、知止常止、当止则止的境界,方能以“止”为始、以“得”为终,这大概就是大道至简吧。我边欣赏边想: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确实要作许多选择,一旦选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努力做好,绝不轻言放弃,但也不要为了坚持而坚持。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觉得自己所做之事并无意义或者已达到极限的时候,便要终止,乃至了断,“当止则止、应行便行”。
想到这里刚要转身,左右两边门上一副已褪色的楹联又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山恁么可爱,多人到此茫然。”俏皮的联语写得生动活泼。我细细品味,上联应该是作者对山川自然景色的表达,下联描述看到美丽景色后不知道该如何欣赏,从而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依我的理解,这副楹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提醒人们要珍惜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可惜此联没有落款也没有钤印,究竟是何人所写、何人所贴均无法得知。
再看右边围墙上的介绍,得知止止庵的历史十分悠久。晋代娄师钟、唐代薛邴在此修道,北宋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接踵居住在此,“止止庵”这个名称就是他们所取。到了南宋,名士詹琰夫出资重修,并延请著名道士白玉蟾担任住持,白玉蟾撰有《武夷重建止止庵记》。明代,道士王宋端、江一真等又进行了修葺。清顺治年间,进士韩士望再次重修。民国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此设立图书馆。1954年,遭拆毁。199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武夷仙凡界》时,曾作为外景拍摄场地,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武夷山大王峰和玉女峰的爱情神话。
止止庵的大门紧闭着,多数游客只是到此一游,远远地观望一眼后便离开了。而我却在这里驻足不前,冥思苦想地寻找着人生的真谛。
上一篇:宜君县路灯维修公益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