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每年有一个时间点是要聚焦乌镇的。每年秋冬,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峰会都会在乌镇举行。这是新闻里的固定事件,也早已是网络日历中的保留节目。那里诞生了许多经典名场面,也汇集了互联网发展和网络治理的各种成果、声音。
这个以世界冠名、以网络为题的大会,主场却是浙江一个古老的小镇。这样的反差让人感到好奇:这个主场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小乌镇如何迸发出大能量?它对中国和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要了解一个主场,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听主办者说。前不久,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撰写的《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出版,他见证和参与了互联网大会10余年的发展全程。书名既为“纪事”,便有本末原委,也有花絮细节。从诸多细节中,能满足我们对乌镇的好奇,也解答了“何以乌镇”的疑问。
主场速度
乌镇有1300多年的建镇史。但凡说到古镇,脑补出的大多是安逸而慢节奏的画面。出生在乌镇的文学家木心写了著名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但上车互联网的乌镇,却有着非凡的速度。作者在书中透露,2014年,成立不久的中央网信办提出由中国牵头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从建议提出到最终确定,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在浙江和乌镇方面的有力保障下,当年11月19日,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
只要有过大型活动筹办经历的人,都深知其中的艰辛和琐碎,就更会惊叹乌镇的速度。一次成功的会议有时就像互联网电商的逻辑,要有人、场、货的构建。人,邀请什么人参加?场,要设置怎样的论坛与议题?货,要形成怎样的共识与成果?短时间里,这些高难度操作在乌镇都被完成了。首届乌镇峰会冠盖云集,彼时在西栅景区路遇互联网大佬的概率几乎是100%,一时间,全球目光聚集这个江南小镇。
从书中的讲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要营造一个主场必得用心。乌镇很小,但对场域的打造,乌镇人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在第二届峰会前夕,为了有一个适合宴请各国领导人的地点,乌镇党委书记陈向宏化身包工头24小时紧盯现场,硬是赶出了一座“修旧如旧”的新民宿,如今这里便是乌镇的必打卡点“淡茶饭”。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速度,使得乌镇区别于一些传统古镇,成为具备互联网气质的“精神小镇”。
主场内容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内容的丰富与多元,它既有“硬科学”又有“软科技”,既盛产言论也制造明星,既有宏大叙事也有细碎谈资,而一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会自然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何以乌镇》的一个妙处是,它并不只取宏大叙事,也并不抗拒那些曾引发网络热议的花絮,作者还将花絮写进书中,成为全书最生动的部分之一。
因此,我们能从中窥见一个鲜活的“互联网江湖”,譬如2015年那场著名的乌镇“三千亿饭局”,当天的入局者的市值,甚至大咖们的微表情,都曾是网友细品的“瓜”。还有雷军在会场目睹酣睡的“红衣大叔”,俨然已经成为一幅网络名画。再比如,大会见证了起初站在不起眼位置的张一鸣,如何一步步走向互联网C位。
江湖是讲究排座次的,座次有变动,但主场一旦立住了就会成为一个坚实的地标,就像高手必定要上华山论剑一样。从第三届互联网大会起,面向全球发布15项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成为大会的一个保留节目。对这样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舞台,高手们是不会错过的。2017年底,微信“跳一跳”小程序游戏爆火;次年,小程序迎来全面爆发。短短一年时间,日活用户便达到2亿。马化腾当年亲自站上领先科技成果发布现场,完整介绍了“微信小程序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乌镇主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
10多年间,从网络主权到网络安全,从首次发布的概念文件《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首次发布同名白皮书,乌镇为网络空间输出了大量智慧和能量;从5G、大数据、区块链到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的重大进展纷纷在乌镇得到展示。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乌镇的主场形象越来越牢固,影响力日益扩大。
主场突破
在阅读《何以乌镇》时,随着书中描述的互联网大会一届届演进,你会发现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过程,那就是一个主场或一个组织,如何通过具体的动作去塑造抽象的影响力。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影响力是相对比较“虚”的概念,通过怎样的举措去培育塑造它,这对中国是一个课题与挑战。而互联网大会的经验是,主场要有创新与突破。
书中记述,近年来,互联网大会开始有了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主办者们的思考逻辑是,一直在乌镇办下去,还是走出乌镇、走向全球,打破一年仅办一次峰会的模式?全球互联网正处在发展变化中,作为与其紧密相关的国际组织,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珠玉在前,主办者们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等组织的成功经验,最终选择孔子诞生地尼山,作为走出乌镇的第一步。2023年6月,恰在ChatGPT横空出世不久,一场以“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为主题的尼山对话举行,对话的主题与儒家“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思想高度匹配。可以说,古今相交,结合“老思想”传递新思想,是互联网大会塑造影响力的一个高招。
在大会进入第十届时,更是高招不断。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评选升级为领先科技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金量大不相同。同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上线,从全球60多个国家筛选出的18名青年亮相乌镇,他们有的是互联网创业者,有的是超级技术大拿,他们齐聚乌镇以鲜活的案例讲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故事。
主场意义
作为互联网大会主办者、参与者和见证人,作者除了详细回顾他们“做了什么”和“怎么做”之外,也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用10余年的时间打造这样一个主场,并且这个工作还在继续。或许作者的某些“体感”可以略作一点回答。书中记述,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举办时,美国人从不屑到后来的防备、掣肘、使绊。2022年,美国在算力等领域对中国采取实质性打压时,作者的“体感”则更加强烈:面对美国的打击和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数字产业该怎样发展,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以我为主、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突出重围,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连续10年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举措,宗旨就是希望团结更多朋友,实现合作共赢。
因此,互联网大会不仅在说,而且在做,通过实际行动扩大和赋能中国的“朋友圈”。例如2024年,首届数字丝路跨境电商研修班举办,2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代表踊跃报名。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后,在当年的乌镇峰会上,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正式揭牌,全球互联网人才卓越计划研修班也同期举行。
作者在书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不仅存在新的不确定性,而且必将成为未来大国构建网络新秩序的博弈场。”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要登上这个博弈场,要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中国更精心打造乌镇主场的重大意义。从这个角度说,10年只是开始,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