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 洪观新闻记者 张瑞哲
走在东湖区大院街道南京西路南社区的休闲广场上,冬日暖阳透过枝叶洒下斑驳金辉。老人们或闲话家常,或对弈品茶,或活动筋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安宁与满足。
这幅温暖的社区图景,是东湖区以“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三有”协商机制为“金钥匙”,精准解锁民生难题、厚植幸福根基的生动写照。
民声定题 协商于民
“变压器移走了,安全隐患消除了,休闲广场建起来了,咱们老百姓心里特别敞亮!”居民王大妈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变压器占道等问题,曾是这里居民多年的“心头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东湖区政协以“三有”协商为纽带,迅速搭建平台,组织政协委员、社区干部、居民代表、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商共议,广泛听取民意,精准施策。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统筹推进闲置地块利用与原有设施升级改造,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盘活了公共空间。
昔日的“烦心地”变身“幸福园”,东湖区政协通过“群众提、委员荐、党政点、多方征”精选民生议题,让协商议事真正察实情、解民忧、暖民心,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创新赋能 协商为民
七里会客厅、庭院议事会、邻里茶话角……近年来,东湖区政协不断创新协商形式,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搭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走进殷家巷社区,一栋崭新的居民楼巍然矗立,整洁的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栋令人揪心的D级危房。2023年4月,二七北路608号1栋因墙体开裂、线路老化被鉴定为危房,解危方案、群众安置等一系列难题接踵而至。
“从选定鉴定机构到确定原址重建,再到落实过渡保障、组织居民撤离,我们始终以‘三有’协商为抓手。”该社区负责人陈民香介绍,通过召开30余场协商议事会,各方充分沟通、凝聚共识,成功化解核心矛盾,找到了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目前,重建的居民楼已顺利封顶,正在进行水电燃气等配套设施安装。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湖区已建成118个协商议事站,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三有”协商活动518场,5800多人次参与协商议事,有效引导各方实地“看”、现场“说”、当面“议”,让协商融入日常,成为解决民生实事的自觉行动,推动协商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实效落地 协商惠民
近年来,东湖区政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耕“三有”协商沃土,通过健全机制筑牢根基、聚焦民生校准靶向、创新形式畅通渠道、狠抓转化彰显实效,让“小切口”精准破解民生“大难题”。
在青山北路社区中大路路口,新安装的交通信号灯有序切换,指引着往来车流与人流。“以前这个路口没有信号灯,人车混行,过马路总是提心吊胆,现在可好了!”附近居民李兰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不远处,新投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前车辆络绎不绝。网约车司机在充电间隙,可以走进旁边的网约车司机党群服务中心歇脚放松,参与文化沙龙、技能培训等活动。“这里有休息室、充电桩、饮水机等设备,有效解决了我们充电难、用餐难、休息难的问题。”网约车司机李祖霞说。
从路口信号灯的增设到党群服务中心的投用,这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得益于东湖区政协始终聚焦协商“后半篇文章”,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协商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让群众的“诉求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下一步,东湖区将持续擦亮“三有”协商品牌,使其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上一篇:互动式大思政课展现民主温度